經典再生號Re-Edition

當你在看世博開幕式,聽著谷村新司的時候,感觸良多的話,就要買一枚復刻版來慰藉一下自己了。復刻熱之所以大行其道,不一定是設計師江郎才盡,反而看準了人性,投其所好,才是癥結所在。能夠負擔得起買高級腕表的,不需腰纏萬貫,但一定會有經濟基礎;當你有經濟基礎,除非含著金鎖匙出世,否則不會是十八廿二了吧;身處那個年紀,或多或少會懷念小時候坐隔籬的女同學,細細個想買又買不起的玩物,於是乎,一旦人念舊,一旦人懷緬,只要給他們一次second chance,許可的話,都會想滿足一下個人的情感缺陷。因此,買不到原裝的,買復刻版也很不錯呀!尤其是當很多人認為新不如舊,愈來愈離譜之際,復刻版便成為了他們的心靈雞湯,你估每款新作都是Lady Gaga、Wonder Girls可以一炮而紅咩?當你在看世博開幕式,聽著谷村新司的時候,感觸良多的話,就要買一枚復刻版來慰藉一下自己了。

Tudor
Heritage Chrono

Basel裡頭最忠於原著的,Tudor的Heritage Chrono大概是壓倒性不作他選了,腹稿源自七十年代的Oysterdate Chronograph,許多經典的元素都是搬字過紙,表面12:00位置的盾牌標記,表冠的護肩及按鈕鎖把,45分鐘的累計表盤,橙色的計時秒針等,仿如水中倒影,就連Valjoux 7734機芯也是原原本本的移植,所以累計表盤仍然是以45分鐘為單位,而非常見的六十分鐘。這種以45分鐘為一個循環的設計,最初是因應足球比賽的計時需要而設,個多月後世界盃開鑼,可以拿來玩味一下,如果已經返貨的話。

不過,完完全全一樣的復刻版,大家是會喝倒采的,好歹也要換一換表殼呀,轉一轉顏色呀!Heritage Chrono沒有躲懶,它有革新的地方,只是細微得大家不以為意。首先,有人詬病昔日帝舵計時表的表冠及按鈕,實在太Rolex了,所以皮相縱然沒改變,實質是表冠、按鈕鎖把及表圈邊緣,都加裝了稜格狀的坑紋,還起了防滑作用;其次,6:00位置的日曆放大鏡歸隱故里了,看日期時要更費神;第三,以往的五角形時標和累計表盤,只是刻印於表面上,新作改用立體設計,熨貼在表面之上;第四,怕且是為勢所逼,以前40mm是重量級,現在有人會覺得只是蠅量級,唯有調整至較大的42mm;最後是引用了從未出現過的雙向旋轉氧化鋁表圈,並配有黑、灰、橙色組成的織帶。

Zenith
New Vintage 1965

Zenith的復刻版實在漂亮,今年,仍然有New Vintage 1969的白面版,又有把El Primero機芯的1/10秒計時發揚光大的Striking 10th,但萬綠叢中,精鋼版New Vintage 1965才是最逗人歡喜的那一點紅。嚴格來說,應該稱呼這枚腕表為復復復復刻版,因為它已經是第四度被模仿出來。追源溯本,要從1965年說起,那年剛好是Zenith創立的一百周年,品牌為隆重其事,造了一枚方形腕表,氣質細膩婉約,大獲好評。然後,歲月偷呀偷,偷走了三十多年,2003年品牌以該枚腕表為創作藍本,推出一枚黃金白色珍珠貝母表盤的復刻版,限量250枚,揭開懷舊的序幕;2007年,加推白金銀面;兩年之後,又再推出玫瑰金黑面;今年,可能是終極版的第四枚登場,換上不鏽鋼表殼以及灰色表面,這塊表面帶點metalic的味道,隱約呈現點點放射紋,並不是暗啞無光的那種,十分討好。其他種種的設計因子,都是一脈相承的,32 x 32mm的方形表殼,Elite 670型超薄機芯,靠攏在4:30位置的日曆窗,甚至品牌標記和「automatic」的字體,也是原封不動的。價格的差異可大得很,黃金版本年代比較遠,恕我們實在記不起,白金的當年要八萬,玫瑰金的更要十二萬,這枚不鏽鋼的卻是販賣便宜,只用三萬多,還有一個天大喜訊,就是它不屬於限量版,黃金白金玫瑰金的都只有250枚,不鏽鋼的希望多一點人受惠。不過,打鐵是要趁熱的,別以為不是限量便歎慢板呀!

Hamilton
Pulsomatic

「Pulsomatic」這個字,代表Pulsar和automatic的縮寫,未入正題之前,先要說前者的故事:Pulsar於1970年面世,是史上首枚利用LED屏幕顯示的電子跳字表,經過一連串龐大的市場推廣,腕表大行其道,並引發搶購熱潮。據說,1972年聖誕節前夕,位於紐約的Tiffany店舖,最後一枚腕表存貨被一名客人買下來之後,竟然有落空者即場向該名客人出價要求轉讓,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Pulsar採用的是LED數字時間顯示,兼且使用電池驅動石英的運作模式。跟automatic組成聯盟之後,是甚麼葫蘆賣甚麼藥?今年是Pulsar問世的四十周年,Hamilton以自動機芯為基礎,取代昔日的電子型號,同時間保存了數字時間顯示模式,便成全了這枚Pulsomatic。機芯名字叫ETA H1970,裡面設有一顆accumulator,就像手機、相機等的鋰電池,運作模式有點像精工的Kinetic機制,首先透過擺陀活動來儲能,然後利用一粒IC集成電路晶片操控發條鼓為accumulator充電的狀況,大約只用上鍊25下,便能為accumulator充滿電,動力儲備高達120天,然後便可為LCD數字時間顯示提供動能。雖然Pulsar和Pulsomatic都使用數字時間的顯示模式,但後者已改為液晶顯示,並非前者的發光二極體顯示。這台H1970是ETA最新研發的機芯,一半自動,一半電子,與之前ETA研發的所謂Autoquartz機芯,其實大同小異。
腕表的尺寸為49 x 39mm,備有不鏽鋼、黑色PVD及4N PVD三種款式,售價大約一萬多,較去年的Ventura XXL特別版價格高出少許,噱頭兩者卻不相伯仲。

Blancpain
Tribute to Fifty Fathoms

1953年,法國海軍潛水隊Les Nagerus de Combat成立,邀請寶珀為他們生產既耐用又防水的潛水表,一枚直徑42mm,鋼殼上加裝厚玻璃表鏡的Fifty Fathoms就此誕生,防水達五十噚,即大約91米。1997年,他們首次復刻Fifty Fathoms,形神都沒有太多原著的精髓,敗筆可能是那個金屬的表圈,跟原著的玻璃表鏡著實太過南轅北轍;2003年有點瞄頭了,為紀念Fifty Fathoms五十周年,推出了只有150枚的限量版,採用1151自動機芯,防水功能提升到三百米,表圈上更覆蓋了藍寶石水晶鏡面;2007年,是最對勁的序幕,採用全新1315機芯,有自動,有計時,也有陀飛輪,最難得是表圈沿用五十年代的第一代設計,於是便平地一聲雷,叫好又叫座。
今年,新作繼續從古董的五十噚擷取靈感,不過卻非最original的那一枚,明顯的區別是表面沒有阿拉伯數字時標,而且6:00位置印上一個紅色的圓形標記,上面寫著「No Radiations」,象徵六、七十年代某些國家的軍隊裡面,禁止在腕表使用輻射物料的意義。翻看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五十噚作品,跟復刻版最像樣的,應該是1975年誕生的42mm型號,採用AS 2063自動機芯,特別為波蘭海軍而設。新作配備由Cal. 13R0手上鍊機芯發展而成的1315自動機芯,直徑增大了3mm,防水三十米,擁有120小時動力儲備,限產五百枚,Fifty Fathoms的粉絲,恐怕又要大破慳囊了。

Tag Heuer
Monaco

去年,是Monaco誕生四十周年。Monaco不光Steve McQueen喜歡,很多人都暗生情愫,其實之前已經推出過藍面的Monaco復刻版,但去年那枚才是最原汁味,最original的一枚。表冠在左面,兩個計時按鈕在右面,跟原著如影隨形,只不過由hammer pusher變成長方形的pusher;所用的Cal. 11自動機芯,是在ETA 2892基礎上加入Dubois Depraz的計時模組,小秒針在3:00位置,累計分鐘盤俯伏在9:00位置,6:00位置有一個細小的方形日曆窗,12:00位置的logo也變回最原始的模樣,只有Heuer,沒有Tag的,唯獨以前是12小時和三十分鐘的totalizer,現在轉為小秒針和三十分鐘累計而已。喜歡去年復刻版的,除了外表十分懷舊,它也象徵著全球首台自動計時機芯的競賽故事,和同年一齊再復刻的Zenith Vintage 1969又打個照面,意味著自動計時機芯萌芽的光輝年代,意義又再無遠弗屆了。
以為藍面的Monaco復刻版,會為四十年前的經典暫時劃上句號,轉過頭,春風吹又生,今年來了一枚灰面的,大概沒有甚麼懸念,之前的Monaco復刻版,從未有過灰面款式,這才是第一次。表冠按鈕呀,累計表盤呀,日曆窗呀,都同去年的復刻版一樣。灰面好像沒有藍面那麼親切平和,被接受程度可能自愧不如;但當加上紅色的指針和刻度,卻完全是另一回事,效果出奇地夾,意想不到的門當戶對。腕表限產1860枚,為甚麼是1860不是1969不是4000?因為1860是品牌的創立年份,今年是他們的150周年慶典,如何也要支持一下啦!

Longines
Lindbergh’s Atlantic Vogage Watch

究竟浪琴的自製導柱輪機芯,跟Lindbergh有甚麼關係?淵源要從1927年說起:Charles Lindbergh是一位美國飛行員,自小酷愛飛翔,並寫下很多重要的飛行紀錄,讓他一戰成名的,是1927年單獨由紐約飛往巴黎,不停站飛越北大西洋,成為史無前例的第一人,之後他邀請浪琴為他造了一枚他自己構思,能夠為他飛行時導航的Lindbergh Hour Angle腕表。八十年之後,為紀念浪琴與連拔先生的豐功偉績,品牌推出了一枚復刻版,能夠透過計算個人身處的經度線,測算出地理位置的轉動表圈,以至腕表尺碼和特大表冠,都完全仿照原著而成;好了,歷史回到1933年,這次連拔先生希望再次挑戰北大西洋,並把航程伸延至更北面的地方,當時替他護航的,除了他的妻子,還有浪琴為他度身訂造的計時表。於是乎,今年輪到第二枚Lindbergh復刻版上場,表揚連拔先生的長征壯舉。47.5mm表殼,搭載ETA base的L705自動機芯,跟原著一樣,小秒針棲身於9:00位置,三十分鐘累計表盤則設於3:00位置,並具備可測量高達500km/hr之時速的測速計。腕表備有精鋼或玫瑰金表殼,配啡色鱷魚皮帶。其實精鋼好像比較可以保留原著的氣息,但金殼配白色亮漆表面,卻很有一種公子哥兒飛行員的皮相,有錢的話,最好兩枚都買。

Omega
Seamaster Ploprof 1200M

第一代的prototype大約於1970年誕生,最初是鈦金屬表殼,然後常規型號才換上不鏽鋼表殼。服役了數年,Ploprof便光榮引退。闊別三十年,2009年Omega靈機一觸推出復刻版,把原著百分之九十倒模轉載,形態大抵相同,最大的革新是機芯,原作採用Cal. 1002自動機芯,新作都是自動的,不過就收歸了8500同軸機芯,防水深度更一下子加深到1,200米,足足是舊作的一倍。碩大的表冠身處左面,上面的方形組件其實是鎖緊裝置,新作和舊作操作模式只有微調,基本概念是一致的;2:00位置是可旋式表圈的保險按掣,按壓它才能轉動表圈,新作仍舊沿用。事隔一年,二度復刻版封存了上年的設計脈絡,表殼表圈表冠按鈕統統紋風不動,只是換上白色的新衣,連磨砂網紋鏈帶也繼續留低。只是好奇,明明Ploprof是一派硬漢子的形象,為何要它改轅易轍用白色呢?可能是為了一新耳目,可能是為了抗衡年復年的黑表熱潮,就像今年的藍色新勢力,或許明年表展會出現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也說不定。

Tissot
PRS 516 Automatic

天梭復刻版的藍本是六十年代的賽車運動表,45mm精鋼表殼,配備自動機芯。表面是一本正經的,很對稱的布局,紅針紅字在白色表面上搶盡風頭,黑色表圈也是神來之筆。3:00位置有星期和日期顯示,防水三十米,可選皮帶或鏈帶。本來這個系列還有一枚計時表,但那枚好像跟原著是兩碼子的事,感覺太過現代,復古味道沒有想像中濃烈,因此還是選這枚自動型號好了。

2010年05月01日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