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上鍊擺陀 搖搖 晃晃 氹氹轉

要知道自動上鍊腕表並非真正的自動上鍊,你也要定時佩戴著它左搖搖、右擺擺……

人的性格是充滿缺憾,最大的缺憾莫過於懶惰,但就是因為人有惰性,才會研究各式予人生活更方便的發明,不想走路就發明不同交通工具、想清潔地方更容易就發明了一系列家庭電器,還有……

看看手上的一枚機械腕表,因為忘了上鍊而停下來,在定時定候為它上鍊的同時,也會想想希望不需用任何方法,就可令表盤上的時、分針不斷的向前走,於是,人就發明了石英表!

等一等,這不是一篇關於自動上鍊擺陀的故事嗎?對,上面是說明為懶惰的人而發明了各式工具,要知道自動上鍊腕表並非真正的自動上鍊,你也要定時佩戴著它左搖搖、右擺擺。你動,擺陀才動,擺陀動,指針才向前走,這設計絕非為動也不動的懶人而設啊……

自動上鍊小歷史
腕表的自動上鍊系統,不管是大小擺陀,放在機芯正面或背面,運作原理萬變不離其宗,就是利用佩戴者手臂的移動,因地心吸力使自動系統內的重物(通常是金屬擺陀)擺動,金屬擺陀的不斷轉動從而推動系統內的槓桿及齒輪為主發條上鍊。

人雖然有惰性,但這個讓戴表者不用定時定候替腕表上鍊的偉大發明,不是跟隨腕表一併誕生。腕表最早出現於大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年間,當時的腕表主要是由一些尺碼較細的袋表改裝而成,也只有手上鍊機芯款式。大概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有表匠意識到腕表可以跟隨手腕活動而自行上鍊,但這革命性設計還是由Harwood和Rolls等較小規模品牌開始研發,最終也是由這兩品牌最早把自動上鍊系統研製成功。


不過,當時這些自動上鍊系統在設計方面仍處於萌芽階段,上鍊效能不太理想,當中Harwood的設計,擺陀只能在有限的角度下來回擺動,每次到達一方盡頭,便會因為碰到stopper而需往相反方向移動,佩戴者亦會感受到,所以被冠以「撞陀」之名。

而Rolls的設計則是透過機芯上一組以直線方式來回運作的組件上鍊。但由於活動零件只能夠以雙向直線模式運作,所以效能甚至較撞陀式更低。縱然早期的自動上鍊系統效能不是太理想,但已經足以推動其他品牌向這方面繼續研究。

後來到了大約三十年代,Rolex成功研發新一代的自動上鍊系統。品牌在沿用多年的十五石手上鍊機芯上,多加一塊圓形夾板、一個能夠360度旋轉的擺陀及一組放大轉動比率的齒輪組件,並由接駁齒輪連接到發條鼓,當擺陀旋轉便能夠帶動發條鼓單向轉動上鍊。這稱為perpetual rotor的新設計令上鍊效能大增,但使用時又衍生了另一個問題,就是會增加機芯厚度,Rolex其後製作出一個全新的圓拱形底蓋,來遷就這個全新發明,坊間暱稱為「bubble back」的經典款式。


自Rolex的bubble back成功後,自動上鍊系列就變成了鐘表界重點發展項目,各大小品牌都紛紛加入研製行列,務求改良系統的功能和效能,好像不少高級品牌均會使用18K或22K金製造擺陀,務求把擺陀的重心往外移,令它更容易轉動。同時也在擺陀中央轉動軸上加入走珠式軸承(ball bearing),目的是減少轉軸的摩擦,此舉也能有效提升轉陀的效能。現在,系統上的擺陀不單止能夠雙向兼高效能地為發條上鍊,由於會遮蓋部分機芯,阻礙了欣賞機芯的運作,所以在八十年代透明表底興起時,表匠便索性把擺陀修飾得美輪美奐,令本來實而不華的擺陀也有觀賞性,成為了機芯裝飾的一部分。

傳統的自動擺陀,實用性強,可惜仍有兩個小缺點,先是增加了機芯的厚度,從美觀角度來看,縱然把擺陀修飾了,又用上貴金屬,感覺上矜貴得多,不過怎樣說也會遮蓋部分機芯。於是,有表匠便想出在不影響上鍊運作之下,把擺陀盡量縮小。這微型擺陀、又稱為珍珠陀的技術,最早出現於五十年代,由Universal的表匠首創,他們在設計機板時預留了圓形空間,把整個擺陀系統完整地嵌入機芯主體內,這擺陀的優點是佔用機芯的空間較小,能夠讓機芯保持纖薄,同時不會阻礙我們欣賞機芯,在美學設計上有一定的價值,用在纖薄腕表之上最為適合。不過有得必有失,微型擺陀的毛病是因為體積小,離心力較弱,上鍊效能一般都比大擺陀遜色,改善方法為利用較重的金屬作擺陀物料,及在軸心位置加入走珠軸承,使轉陀旋轉時更流暢。

大擺陀性能好但遮掩機芯景觀,小擺陀嬌小玲瓏卻效能一般,所以老土講一句,針是沒有兩頭利的。

Piaget 輪陀雙飛


用空間來換取纖薄,可說是近年超薄腕表的不二定律,伯爵在超薄機芯的研發上,已達登峰造極之境。今年一枚Emperador Coussin,便成為了全球最纖薄的自動陀飛輪腕表,表殼厚度只有10.4mm,那枚1270P自動陀飛輪機芯僅有5.55mm而已。


為了能同時承載陀飛輪、微型擺陀及時分盤於表盤之上,又達致超薄的境界,伯爵將整個表殼加闊至46.5mm。自動機芯與手上鍊機芯最大分別,便是在於那個擺陀,只要在自動機芯中加上一個擺陀,其纖體計劃總是會有些阻滯。故此,1270P參照了1200P和1208P的做法,告別了大型擺陀,改為採用更省空間的珍珠擺陀,並且於夾板上偷出空位來安置它,然後還要從齒輪著手,部份齒輪厚度僅0.12mm,如此這般地偷薄下,縱然機芯部件接近270個之多,但仍可保持纖瘦身型。

從幕後的藏鏡人走向幕前的18K金擺陀,被安置於表盤9:00位置,上面刻有伯爵家族徽章以及機刻飾紋,與表盤上的放射式飾紋和尖椎型時標,相互呼應著。另亦與座落1:00位置的陀飛輪連成一個如數目字「8」的有趣造型,再加上偏心式時分盤落腳於4:00位置,在這個枕形表盤上,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最重要是你在閱讀時間的同時,陀飛輪的飛舞與擺陀的轉動亦在吸引著你的眼光,十分熱鬧。

Cartier
垂直擺陀踢走地心吸力

卡地亞今年在SIHH推出的Astroregulateur肯定是前置擺陀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其他前置擺陀相比,它的顯示方式是與別不同的。近年來卡地亞為了打進高級複雜腕表市場,創製了多枚高難度表款,年前的ID One可說是革命性的產物。而這枚Rotonde de Cartier Astroregulateur,亦是品牌傾五年之力打造而成,內裡搭載著9800 MC機芯,將整組擺輪游絲放置擺陀的對面。


要解釋這項部局之前,先要回顧製表歷史,長久以來,地心吸力絕對是製表師的一大挑戰,為了克服因地心吸力導致擺輪游絲重心不穩,以至產生走時有誤差的情況,陀飛輪應運而生。陀飛輪擒縱裝置的作用,就是均化各個點產生的誤差,這對長期置於胸前袋中的懷表而言,自然十分有用。但隨著腕表的登場,在手腕的擺動下,陀飛輪變得觀賞性大於實際作用了。


故此,卡地亞從基本的擺陀著手,將半圓形的擺陀與對面的擒縱系統連成一線,成為一個「轉盤」。為了確保無論在任何垂直態狀下擺輪只有一個重心,品牌在擺陀裡面加設一塊鉑金方塊,使其重量永恆高於擒縱系統,就算轉盤怎樣轉動,較重的擺陀都永遠向下垂直,同時牽引擒縱系統向上。這樣做能令擺頻更穩定,即使受到地心吸力影響,表匠只要微調擺輪往下的方位便可以了。

除此之外,這個置於6:00位置的半圓擺陀原來還有另一個功能,其上下兩層各三十秒的刻度,是一個活動性的秒針盤,那長、短藍色秒針,會追著其來跑動,務求報準秒鐘,這亦是其他擺陀未有的功能之一。此外,表匠還發明了帶有兩種差動裝置的系統,能將手腕活動所帶來的動力轉換成勻速,就算你將手腕轉得飛快,擺陀依然能保持沉穩,有效保持走時準確性。

Roger Dubuis
微陀浮面

十六年前,Roger Dubuis還是一個要向外買機芯的新晉製表廠,今天,卻成為了整個瑞士表壇中唯一一個所有自製機芯皆取得日內瓦印記的頂級品牌。年輕有活力是Roger Dubuis最大的本錢,自1999年製成第一枚機芯,他們的自我要求愈來愈高。微型擺陀早於五十年代便已面世,讓有限的空間收藏更多的部件,而Roger Dubuis在2006年亦開始其微型擺陀機芯的製作,既能與大擺陀有一樣的動力,又能節省空間,何樂而不為。


漸漸,品牌在微型擺陀上不斷尋找出新的素材,如RD08三問陀飛輪機芯便採用了兩枚鉑金微型擺陀同時上鍊,在2007年的SIHH更發表了長方形微型自動機芯,可說是全球首見。去年,Roger Dubuis更將擺陀浮面,成為表盤上的視覺焦點。Excalibur EX45-781的鎢合金微型擺陀位於1:00位置,擺陀正反兩面皆飾有Cotes de Geneve飾紋,並且有品牌的徽號被凹凸形圖案圍繞,與凹槽式設計的表圈相近,互相呼應。

以塞爾特十字形微型擺陀搭橋承載的擺輪,屬完全開放式設計,不止是表盤,連表背亦能欣賞到擺陀的運轉。此外,還有一枚將微型擺陀與飛行陀飛輪並置的Excalibur玫瑰金腕表,這枚EX45-520除了7:00位置有個陀飛輪外,緊貼其上還有一個壓紋玫瑰金微型擺陀,讓兩者互爭風頭。這EX45-520今年更推出了白金版,看來微型擺陀在Roger Dubuis實在長賣長有。

Perrelet
腕上的噴射引擎

1777年,Perrelet將自動上鍊的概念,首次放進懷表的機芯中,而品牌為向這位自動機芯先驅致敬,往往在腕表設計中放入相關元素。在1995年,品牌正式宣布其double rotor機芯正式問世。這枚名為P-181的自動機芯,備有自動繫緊發條的功能,而兩個擺陀均在外部可視,分別位於表面及表底。


若你認為只有微型擺陀才可在表面上大放光芒?這枚Turbine就告訴你,大型擺陀也不一定要藏在表底。


放在表面的那個擺陀,當然不像表底一般的傳統設計,而是以飛機為靈感,把擺陀作了鏤空處理,造出了像噴射引擎的渦輪葉。從腕表表鏡望進去,只見表盤像賭場輪盤般紅黑雙間,但只要把腕表稍稍搖晃,這擺陀就會轉動,視覺上就如飛機噴射引擎在高速轉動一樣,加上渦輪葉與表盤的顏色不同,對比度大,當其旋轉時,就為腕表帶來非常特別的視覺效果。


Turbine系列備有直徑44mm及50mm XL兩個尺碼款式。44mm款式Turbine備有經DLC類鑽碳處理的黑鋼殼和鈦金屬殼兩個版本供選擇,兩款均採用橙色表盤、橙色指針及橙色小時刻度。50mm XL特大款式則備有DLC黑鋼、鈦加黑鋼,以及限量77枚的玫瑰金襯DLC黑鋼共三種表殼版本供選擇,渦輪葉與表盤的顏色配搭更多元化,有黑/白、黑/橙和黑/綠等,用色更大膽搶眼。兩個尺碼款式均一律配用黑色防水橡膠表帶及折疊式帶扣,機芯的動力儲存為四十小時。Turbine約售四萬二、Turbine XL則約售五萬三。

擺陀的變奏
前幾版不是說過萬變不離其宗嗎?現在又變甚麼奏?在自打嘴巴嗎?之前說不變的是擺陀作搖擺動作能為機芯上鍊的運作原理,基本上只要有地心吸力的環境下這原理仍然是成立的。所謂變奏,是擺陀煥然一新的演繹,有些不再遮擋機芯、有些也不再氹氹轉地走。

雙釣臂式系統


原理是透過擺陀帶動一個凸輪,凸輪活動使到分別設在傳動齒外側的兩支勾臂能以一出一入方式,不停地以單向模式勾動這顆傳動齒為發條鼓上鍊。其優點是擺陀只需作出輕微轉動也能夠替發條鼓上鍊,是現時最佳的上鍊機械設計之一。Seiko及IWC的大部分機芯都採用此系統。

周邊環狀轉輪


近年開始出現一種以環狀設計並隱藏於機芯外側的擺陀,優點是揉合了大型擺陀的實用以及微小擺陀在視覺上的優勢。跟傳統擺陀相比,最大的改變是原來依靠中央轉軸作支撐點的擺陀,改為一組三層的可旋轉金屬齒環,作用是使到整個旋轉環組件能跟隨腕表的移動而轉動,使最底層齒環去帶動傳動齒輪組件,為發條鼓上鍊。Carl. F. Bucherer於2008年發表的CFB A1000機芯就是採用這獨特設計,並已使用在Patravi EvoTec腕表系列之中。另外,今年Audemars Piguet亦有一枚以此系統上鍊的2897陀飛輪計時機芯問世,並搭載在全新的Royal Oak Offshore Tourbillon之中。

水平滑動上鍊系統
這種滑動式上鍊設計,其實跟四十年代Rolls研發的系統有點相似,都是以金屬錘在直線上來回移動而達至上鍊效果,不過受限於當時加工技術的不足,因此無法完善製作。近年,TAG Heuer及Harry Winston都分別把這設計改良,大大提高上鍊效能。


Harry Winston在2007年問世的Tourbillon Glissiere,以鉑金製造了自動上鍊錘,並放在表面之上,上鍊時把腕表左右搖晃,可明顯感受到自動錘撞擊的感覺;為了減少鉑金錘與表殼內側的撞擊力,錘的兩側都裝有黑色橡膠球,令其帶回彈的觸感,與早期「撞陀」類似,從透明表底看進去,會發現兩個金屬錘背面都連接著一個如同魚鰭的裝置,每當自動錘滑動時,這弧形裝置會慢慢張開,同時以連繫著發條盒的齒輪來替腕表儲能。

TAG Heuer於2004年Baselworld發表的Monaco V4,當中使用了不少嶄新技術,除了是史上第一款以傳動帶代替齒輪來傳送動力的機芯之外,另一項突破性技術就是以藏在表背中間位置的金屬錠代替圓形擺陀,來為腕表儲能。腕表採用了V字形機板,兩斜面各有兩個以傾斜排列的發條鼓,外形就有點像汽車的引擎。而在兩排發條鼓之間的軌道上,安放了一顆重12g的鎢金屬錠,這金屬錠一端連著傳動結構,透過來回移動替腕表上鍊。

Blancpain
形象化設計融會主題

今年,在新問世的L-Evolution Tourbillon Large Date中,搭載了全新的4225G自動機芯,這枚是世界第一枚將動力儲存顯示放在自動上鍊擺陀之上。打破了一貫把動力儲存顯示放在表面或表底的定律。其實上鍊系統及動力儲存顯示,都要連接著發條盒,所以將它們重疊在一起是很順理成章的,不過這兩大功能的背後各有一個複雜運作系統,因此寶珀研發這創新發明時當中需克服三大問題:第一是如何將動力儲存顯示放在擺陀上而保持兩個部件都能正常運作,第二是要顯示上的指針永遠保持一個方向,不會跟隨擺陀氹氹轉,方便閱讀,還有是如何安放一個可以保護顯示指針不被持續上鍊而導致斷裂的離合輪。經過三年光景,最後都能成功完成這項「世紀合併」。在擺陀中央放置品牌動力儲存顯示,兩邊則作鏤空處理,令擺陀再多了一個實際作用。


另外,品牌亦喜歡因應特別的主題或紀念,製作出與別不同的腕表,附帶的是與主題十分貼近的擺陀。2003年,品牌推出一枚復古月相腕表,其6763機芯的擺陀特別採用了月亮臉造型,並命名為「Men in the Moon」,實行首尾呼應。


09年置於Fifty Fathoms Automatique的鸚鵡螺造型擺陀,以及500 Fathoms GMT的螺旋槳型擺陀,都可說是形象化的代表人物。有海洋活化石之稱的鸚鵡螺,已在大海生存超過四億年,寶珀特意用它作為「五十噚」Cal. 1315的主角,別具深意之餘,你亦可同時欣賞到機芯各個雕刻打磨的精細手工。附有潛艇式螺旋槳擺陀的「五百噚」則可以深潛一千米,採用Glucydur可調式擺輪及黃金微調螺絲,減低外來影響,動力儲備近五日之久。


2010年,FIA GT1世界錦標賽與寶珀成為合作夥伴,因而推出了Super Trofeo飛返計時腕表,整枚腕表都滲透著賽車的味道,甚至連透明底蓋下的擺陀,亦以賽車場上車手最愛見到的方格旗子作設計,手腕擺動時,亦可感覺得旗幟正飛揚。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有特別的日子或對象,希望訂製獨一無二的擺陀,寶珀一樣可以為你設計,你亦可親自畫圖,讓他們來達成你的心願,不過表款只限於複雜腕表,定價自然不菲。

F.P. Journe
簽名式擺陀設計

如果大家有到過位於中環的F.P. Journe香港店,就會發現那扇大門的手柄,不論顏色、形狀、修飾,甚至品牌logo的位置,彷彿就是一個巨大化的自動上鍊擺陀。證明了這是品牌出品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零件。


從美學角度看,藏在每一枚Octa機芯之內的擺陀,都以22K黃金打造,其表面飾滿了凸釘飾紋、品牌標誌及「F.P. Journe Invenit et Fecit」字樣,沒有浮誇的裝飾,簡單得來卻又充滿貴氣。

在上鍊功能上,因Francois-Paul Journe的一位朋友因常常伏案在電腦檯上工作,以致手腕活動不足,令他的腕表總表總是不能上滿鍊,所以促使了改良Octa機芯的自動上鍊系統。他採用了偏心式擺陀,單向上鍊,並以一顆能大幅減少摩擦的陶瓷滾珠軸承支撐。當擺陀順時針擺動時,軸承內的陶瓷走珠會滾向一個楔形隙縫較闊的一端,從而停止擺陀旋轉上鍊的動作。但若擺陀以相反方向擺動,其慣性的動力便會把陶瓷走珠推向楔形隙縫較窄的一端,並把擺陀轉動所產生的能量將發條上緊。如是者,手部只要有輕微的活動,便能在瞬間轉化為腕表的能量,不用太大動作,可保持佩戴Octa的優雅風度。

40mm直徑玫瑰金表殼的Octa Automatique Reserve,以中央時分顯示,小秒針設於4:30位置,動力儲備顯示設於9:00位置、大日期顯示則在11:30位置,售價約26萬餘。

Audemars Piguet
黃金擺陀

愛彼表在機芯研發上一向深受業界好評,在2005年出品的Cal. 3120自動機芯,擁有其獨家專利,正因為那個水平對臥式擺輪夾板,讓機芯具有一個直接傳動的中央秒針,令走時更為精準。而這枚機芯便正正安裝於Jules Audemars Selfwinding日期腕表之上,整枚直徑26.6mm的Cal. 3120機芯,最耀眼的便是那個22K金製的擺陀,被安裝於陶瓷滾軸承上,能維持準確可靠的雙向自動上鍊功能。


擺陀除了實則上的功能,還具備美觀作用,當你反轉表背,透過水晶表底第一眼映入眼簾的,肯定是這個黃金擺陀。愛彼在擺陀上下的工夫絕不比機芯其他部件來得少,更有可能是最花手工製作的。因為上面除了品牌的標誌、AP字樣以及Audemars和Piguet兩個家族的家徽外,細心留意還可看到上面採用了adoucissage circulaire(一種呈同心圓形)及black polishing兩種打磨方法,而後者完全不見紋理,具有完美的鏡面,這種打磨方法需時最長,絕不容半點瑕疵,始終手工是最值錢的。

為了滿足一眾愛彼的富貴粉絲,品牌更備有度身訂造擺陀服務,在鏤空擺陀上客人可要求鏤刻自家的徽號、名字縮寫,甚至是星座符號。將擺陀完全鏤空,的確讓人不自禁懷疑其擺動的力度是否仍然足夠。事實上,擺陀在轉動的時候主要倚靠外圈的晃動力量,所以只要將大部分的黃金或合金移至那如刀鋒的外圈,便已有足夠的力量去推動。而愛彼主要採用白、灰及玫瑰金作為擺陀材質,所以在重量方面根本不用擔心。愛彼的訂製擺陀服務主要被安置於Jules Audemars系列或Royal Oaks系列中,就算是中文、日文、公司標誌一樣辦得到,只需一至兩個月便能完成。

Vacheron Constantin
薄機芯裡的大擺陀

因為擺陀有一定的厚度,所以很少纖薄腕表會搭載自動機芯,然而凡事總有例外,江詩丹頓於六十年代推出專為薄表而設的1120自動機芯,是當時世上最薄的自動機芯。而品牌在07年推出、獲日內瓦印記的2450自動機芯,擁有大型擺陀厚度也只有3.6mm,主要使用在超薄優雅的Patrimony系列之中。由於2450擁有如此驕人的「標準身材」,不僅方便加裝其它功能模組,同時也兼顧上鍊的穩定性與耐用度,所以往後品牌的多款機芯都是依此改良而成。


2450採用鐫刻有扭索飾紋的22K黃金自動擺陀,其重量大大提高上鍊效果,搭配高科技的陶瓷滾珠軸承,能大幅減少擺陀轉動時產生的摩擦力,令整套上鍊系統更耐用。即使發條盒接近滿鍊,自動擺陀上鍊仍然十分順暢,不會有慢下來的情況。正因為上鍊效果令人滿意,所以日後研發的小秒針機芯2455、飛返功能機芯2460及世界時間功能機芯2460WT,都是以2450為基本。


機芯跟擺陀一樣,擁有典雅的飾修,機芯上方夾板使用日內瓦波紋,機板則是魚鱗飾紋,美觀大方。在擺輪旁的停秒裝置,每一個零件都是採用整片鋼材切割而成,即使如此細小的零件,也都經過一絲不苟的打磨處理,證明了品牌的打磨標準是相當的嚴謹。

從外觀來看,這枚Patrimony Contemporaine Automatique採用18K黃金作表殼材質,色澤較一般的黃金溫潤得多,看起來十分舒服。表耳與表殼之間的線條相連一氣呵成,表扣是品牌標誌的馬爾他十字造型。由於屬超薄表款,因此腕表採用壓入式底蓋,可將厚度維持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透明表底可欣賞黃金擺陀的舞姿。

Patek Philippe
纖薄經典

使用這經典240自動機芯的,又豈只這枚Nautilus 5712香港限量版。


1977年問世的240機芯,原是為了製作一枚超薄的萬年曆自動腕表而設計的,採用了微型擺陀,厚度只有2.4mm,直徑則為 27.5mm,由於本身體積纖小,加入其他功能也對腕表的厚度沒大影響,所以品牌不少複雜款式也是使用240為基礎,再加以改良。

作為百達翡麗微型自動上鍊擺陀的主力機芯,表面不作複雜修飾、只鐫刻有代表品牌的Calatrava Cross徽章、以22K黃金鑄造的擺陀成了整枚機芯的亮點。機芯其他部分的修飾也是一絲不苟,如擺陀偏側及夾板橋均配以日內瓦條紋裝飾,底板刻有瑰麗的旋轉式打圈圖案等。

單向上鍊的擺陀雖然直徑較小,但黃金的高密度特性讓其能夠產生充足的動力,使腕表在正常情況下能穩定運作。為了讓走時穩定,整個上鍊組件使用了三組滾珠軸承,減少因運作時由擺陀轉動時產生的摩擦,令上鍊系統更穩健耐用。機芯採用單層合金游絲,由八顆砝碼來微調時間快慢的平衡擺輪,是品牌機芯最具代表性的重要部件。


這枚Nautilus 5712,同時配備動力儲備器、月相顯示及指針日期顯示等三項複雜性能,非常實用,月亮周期及24小時周期分別同步推進。自動日曆顯示於一小時內完成日期轉換的程序,而月相顯示每122年45日才出現一天的誤差。然而加入了上述複雜功能後,整體厚度仍只有3.98mm,腕表如此纖薄那塊22K黃金微型擺陀真的功不可沒。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