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 Omega Co-axial的霜刃出鞘

寶劍鋒從磨礪出,明白道理的人多,實踐的人少。很多人只懂空口講白話,歐米茄不會,Moonwatch成功上月球是1969年的事,背後他們在1957年已磨刀霍霍;Seamaster現在是潛水表的代名詞,其實他們在1947年便開始研發防水的奧秘…

寶劍鋒從磨礪出,明白道理的人多,實踐的人少。很多人只懂空口講白話,歐米茄不會,Moonwatch成功上月球是1969年的事,背後他們在1957年已磨刀霍霍;Seamaster現在是潛水表的代名詞,其實他們在1947年便開始研發防水的奧秘。

今年,不知不覺踏入歐米茄推出Co-axial擒縱系統機芯的第十一個年頭,由1999年到2010年,由最初被嘲諷為選擇性應用於個別型號,到今天發展成量產系列,涵括Speedmaster、Seamaster、De Ville、Constellation等主要戰線;而且,自從2007年的8500機芯之後,歐米茄再不假手於人,Co-axial擒縱系統機芯一律自行研發生產,這十年的寒窗苦讀,是時候修成正果!



細說Co-axial
擒縱系統好比人的心臟,簡單來說,心臟的職責是平均地供血;擒縱系統就是用以管束從發條鼓而來的動力。發條鼓是沒有自制能力的,上滿鍊的時候,動力排山倒海;鍊快盡的時候,氣若柔絲。為了解決這先天性的先快後慢情況,有人發明了擒縱系統,把動力收集起來,再規律地輸往秒針齒輪,機芯的準確程度便得以改善。原本大家都以為,這種傳統的Lever Escapement槓桿式擒縱系統完美無瑕,慢慢才發現,它要面對撞擊磨損的難題。落潤滑油不就成了嗎?但油劑在長期摩擦下,一樣會影響擒縱系統的穩定性。

針對這個問題,英國表匠George Daniels一直致力增強擒縱系統的耐用性。七十年代,他鎖定Co-axial這個概念,直至1987年,他將這個革新系統安裝於一枚集合陀飛輪、三問、萬年曆的袋表裡頭,從此聲名大噪,亦得到歐米茄的垂青,自1999年開始,正式合作推出首批限量的Co-axial腕表。部件之間的摩擦少了,別人三五年便要著手維修抹油,Co-axial卻可以大安旨意,十年八載後慢慢想也不遲。所以很多人說,丹尼爾先生對於鐘表業的發展,確實功德無量。

1999年首款同軸機芯2500型號誕生之後,直到2005年,歐米茄才推出第二枚3313型號同軸機芯。不過珠玉在前,沒有掀起多大漣漪。2007年,歐米茄再度發功,把一台8500/8501同軸機芯帶到市場,機芯擁有202塊部件,完全由歐米茄自行研發及生產,標誌著品牌再次投入生產商的行列。機芯使用於De Ville系列,震頻改為25,200次,也改用了較大尺碼的擺輪,務求進一步改善機芯準確性。翌年,再有裝載於Aqua Terra女裝系列的8520/8521同軸機芯,以及兼備即跳年曆功能的8601/8611同軸機芯。隨著歐米茄的同軸機芯陣容不斷擴大,品牌計劃未來所有新出廠的作品中,均裝配自家的同軸機芯。鴻圖大計能否實現,現在是未知之數,至少,今年的新表團隊中,有四個款式均為同軸兄弟,達標成數畢竟不可抹殺呢!



Co-axial VS Lever Escapement
Co-axial還未出現之前,最傳統、最普及的就是槓桿式擒縱系統。原理是在發條鼓傳送動力至秒輪之間,加裝一組備有擒縱叉及急輪的擒縱系統,規範輸往秒輪的動力,達至平均的頻率。擒縱系統的擺輪和急輪之間依靠一條擒縱叉連接,擒縱叉兩端的寶石,會依從急輪外側的獨特齒形設計,以一出一入的模式運行,與此同時,也會令擒縱臂左右擺動,驅使連接著擒縱臂另一端的擺輪擺動。當擺輪在游絲的管束下,以規律的幅度擺動,於是乎,又會傳送回急輪身上,牽引著其以既定的頻率轉動,消弭發條鼓輸出的動力差距。



造物弄人,到底沒有十全十美,傳統的槓桿式擒縱系統可以改善了動力不均的問題,但又衍生另一個問題:擒縱叉和寶石與急輪運作期間,會承受相當大的撞擊力,久而久之,金屬耗損的問題便出現。Co-axial便是衝著這個問題而來,由雙寶石式的擒縱叉,改為配備三寶石的三叉設計。首先,傳統槓桿式擒縱系統只會對應一個急輪,新系統變成一大一細上下排列的雙輪模式,因為兩個急輪採用同軸的方式安裝,所以又被稱為同軸擒縱系統。新的急輪齒牙數目比較少,而且與擒縱臂的接觸點也比較細,撞擊力被分薄,損耗程度大大減少,因此更為耐用;同時由於新急輪及擒縱叉設計會被連接到另一組緩衝的平衡滾筒,透過其特殊設計,為急輪提供另一重管束,運作時更穩定。



Skeleton Central Tourbillon
雙軸的,三軸的;懸浮的,行星式的;雙體的,四體的;24秒的,60秒的;陀飛輪早年百花齊放的程度,實在眼花撩亂,這枚還未消化過來,下一枚便已如箭在弦。以上所說的陀飛輪,很多都沒有歐米茄的份兒,他們或許只有一招半式,但已足夠教別人俯首稱臣。陀飛輪還未弄到如斯五花八門的時候,歐米茄已懂得造中置陀飛輪,一造便造了十六年,沒有朝秦暮楚,沒有三心兩意,也沒有好高騖遠,現在他們造中置陀飛輪的造詣,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今年,我們便有幸看到一枚漂亮動人,國色天香的鏤空款式。

1994年不單是歐米茄創作中置陀飛輪的大日子,也是品牌成立的一百周年,這份賀禮應該收貨了吧!其實追溯至1947年,歐米茄開始生產陀飛輪機芯,名為301型號,但中置陀飛輪可不是從那裡演變出來,整個系統是重新建構的,由Andre Beyner及Maurice Grimm操刀,想當時,是前所未見的,是開天闢地的,第一枚把陀飛輪裝置安放於表面中央的腕表,就是歐米茄的Central Tourbillon。其後,歐米茄積極改良中置陀飛輪機芯,最初的1170只是擁有54小時動力儲備的機芯;1997年,1170機芯被2600A機芯取代,四年之後再演化成獲瑞士天文台認證的2600B機芯。與此同時,歐米茄的Co-axial擒縱系統逐步取得成果,終於大約在2007年,把2635型號Co-axial擒縱系統機芯注入中置陀飛輪腕表,成為今年鉑金限量版的雛型。

全新的鏤空中置陀飛輪限量版,僅有十八枚,採用38.7mm鉑金表殼。因為中置陀飛輪才是主角,表匠把多餘的基板及搭橋部份剔除,並以人手倒角打磨,打造美輪美奐的鏤空構圖。然後問題來了,由於陀飛輪佔據了中央位置,指針不能按照傳統方式放置於中軸,表匠便利用兩塊獨立的藍寶石水晶鏡,在上面刻蝕時針及分針,再由鏡面周邊的齒輪推動,展示正確的時間。至於報秒的重任,則交託一分鐘陀飛輪框架上的小秒針負責。同時,鉑金自動擺陀,鈦金屬陀飛輪框架,紅金指針及圈環,構成了獨特的表面色調,雖然,看時間要花點精神,當大家都將焦點投放到陀飛輪身上,時間看得清不清楚,it’s not a big deal!腕表搭載Cal. 2636同軸擒縱系統自動機芯,由320塊部件組成,擁有COSC認證,動力儲備可達45小時,配襯黑色短吻鱷魚皮表帶。



Seamaster Ploprof 1200m
原本只可以深潛超過一幢國金二期高度(416米),隨著防潛技術日益成熟,現在幾乎深潛三幢國金二期的深度也面不改容,說的就是歐米茄的Ploprof型號。第一代的Ploprof於1970年問世,Ploprof是法文「plongeur professionnel」的縮寫,解作專業潛水員,顧名思義,Ploprof一開始便明刀明槍定性為深潛腕表,耐潛六百米,份屬專業潛水表的元祖級人物。最初Ploprof的prototype採用鈦金屬表殼,後來常規型號才換上不鏽鋼,服役了沒幾年便退下火線。闊別三十年,去年歐米茄靈機一觸推出復刻版,把原著百分之九十倒模轉載,形神俱似,最大的革新是機芯,原作採用Cal. 1002自動機芯,新作都是自動的,不過就收歸了獨家的8500同軸機芯,成為了Co-axial陣營的全新成員,防水深度也一下子提高到1,200米,足足是舊作的一倍。
去年的Ploprof復刻版簡直是再世輪迴,今年才有斧鑿留痕的變更。去年是黑色表圈配不鏽鋼表殼,其實只是在調色盤上,以白代黑,原本的粗獷硬漢子,變成俊俏美男子,一改裝備感很強的tool watch況味。喜歡原著的,上年大概已經動手把復刻版帶回家了;喜歡新鮮的,這是特別為他們而設。

棲身表殼9:00位置的表冠,外圍仍然有碩大的保護,方形組件其實是鎖緊裝置,扭鬆它之後,方能調校時間和上鍊。表圈保險按掣桃花依舊,座落表殼右邊,按下橙色的保險按掣,才可轉動雙向旋轉的潛水表圈,避免誤觸表圈而影響計時準確性。因為潛水期間分鐘遠遠較小時重要,腕表封存了三十年前的神髓,以橙色鋁質物料製造的分針特別碩大,在白面上格外清楚鮮明。原著日曆窗盤踞於表面3:00位置,復刻版則移師到4:30位置。去年的復刻版搭配了磨砂網紋鏈帶和橙色膠帶,今年鏈帶得以留低,另外換上白色膠帶。論根深蒂固的Ploprof形象,還是鏈帶較為刻骨銘心。

腕表直徑為55 x 48mm,藍寶石水晶表鏡厚達4.9mm,搭載Cal. 8500同軸自動機芯,每小時震頻25,200次,動力儲存高達六十小時。



Museum Collection
No. 10 The MD’s Watch 1938

時勢使然,復刻版擋也擋不住,這一、兩年間,誕生了好些令人沒齒難忘的作品,在大家心目中,大概覺得還是舊的好,舊的才可真正奉為圭臬,永垂不朽。各大品牌看穿了大家的心理,總有一、兩枚復刻版傍身,但論打造復刻版的本錢,大抵沒有多少個品牌,能夠跟擁有160年歷史的歐米茄抗衡。Moonwatch是常規的復刻版,Ploprof是玩票性質的復刻版,Museum系列就是大晒冷的復刻版。它不是周而復始,每年都用同一個款式的復刻版,從2001年開始,他們每年都從旗下超過五十年歷史的作品中揀蟀,年年換款,而且從不間斷,冠絕整個表壇。

2001年的Pilot’s Watch,2002年的Cosmic,2003年的Officer’s Watch,2004年的Tonneau Watch,2005年的Centenary,2006年的Tonneau Renverse,2007年的Marine 1932,2008年的Racend Timer,2009年的Milestone,一口氣數完過往九年的作品,自己也覺得匪夷所思,大開眼界。再者,Museum系列沒有狗尾續貂,第一枚好看,來到第十回也是美不方物,「MD」代表拉丁文中「doctor of medicine」的意思,原著於1938年問世,因為表面外圈刻有脈搏計,方便醫生隨時量度心跳脈搏,故有醫生表的雅號。

翻查資料,第一枚Museum型號誕生的時期,歐米茄的Co-axial擒縱系統未算成熟,不過,直至2005年,品牌才將同軸擒縱系統正式落戶於Museum型號,成為日後整個系列的常規裝備。第十號作品限產1,938枚,採用黃金表殼,39mm直徑,以前或許過大,然而現在是恰到好處,不算太細,也和大表劃清界線,很適合醫生身份佩戴。搭載跟第九號作品相同的Cal. 3203同軸擒縱手上鍊機芯,每小時震頻28,800次,55小時動力儲備,獲COSC認證。象牙白色琺瑯表盤,小秒針表盤處於9:00位置,另有3:00位置的三十分鐘累計表盤。表面外圈設有脈搏計,刻度以紅、黑兩色琺瑯數字梅花間竹顯示,黑色復古「Omega」標記棲身於12:00位置,喜歡古董腕表細節的,又多了一個購買的藉口。



Seamaster Aqua Terra Annual Calendar
從量產的Co-axial 8500機芯,引伸至兼備即跳年曆功能的Co-axial 8611機芯,真真正正見證了Co-axial機芯的發展。歐米茄於2008年推出8611機芯,本來值得大鑼大鼓加兩錢肉緊宣傳,可惜,2008年奧運系列是真命天子,2009年又難攖Moonwatch的風頭,8611機芯到底當不上真正主角,頗有點生不逢時的意味。還記得,2008年歐米茄推出了De Ville Hour Vision的限量版,搭載改良自Co-axial 8500機芯的8611機芯,既有同軸擒縱系統,也有矽製游絲,是當年精選的奇兵一路。闊別兩載,8611機芯再度注入Aqua Terra年曆表之內,自動機芯獲COSC認證,雙向自動上鍊系統,配合雙發條鼓設計,提供55小時動力儲備。最特別是裝備了即跳年曆功能,並排式月份及日期顯示窗設於3:00位置,每年只需於二月底手動調校至三月一日便可。43mm表殼,防水150米,備有紅金鋼或不鏽鋼兩種款式,配襯相同色系的鏈帶。



Speedmaster Professional
Apollo-Soyuz 35th Anniversary

以同一個型號,斷斷續續生產超過四十年,特別版出完又出,限量版推完再推,放眼表壇,Speedmaster Professional可是異數中的異數。1957年問世,Speedmaster最初只是一枚尋常百姓家的計時表,1969年成功登月後,變成了王謝堂前燕,一登龍門升價十倍。去年是登月四十周年,今年輪到另一個歷史時刻,話說35年前,即是1975年7月17日,來自美國和前蘇聯的兩艘太空船,破天荒於雙方太空船的對接艙會面,兩方太空人並在穹蒼之外歷史性握手,促成永久太空站的成立,當時雙方均佩戴著Speedmaster Professional腕表。世紀會面之後,美國建造的太陽神太空船也功成身退,正式退役。

去年的登月四十周年特別版,把黃金徽章貼在9:00位置的小表盤上;今年為了紀念歷史性握手35周年,於是向太空取材,把墜落地球的隕石切割成表面,中央位置是自然氧化的黑色,三個小表盤則選用了隕石的天然銀色。由於隕石穿越大氣層時經歷高溫然後迅速冷卻,造成表面紋理各有不同,因此,每塊表面都是獨一無二。

腕表的心臟是一台Cal. 1861手上鍊機芯,與許多Moonwatch的規格如出一轍,每小時震頻21,600次,擁有45小時動力儲備。腕表配備不鏽鋼表殼,42mm直徑,防水五十米,表底刻有兩艘太空船的名稱:Apollo和Soyuz,以及兩位太空人的名字,全球限量1,975枚。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