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HH & WPHH 2011: Fun of Complications
以下幾枚,光看照片倒不如不要看,是要摸過玩過按過才過癮的。
每年走訪SIHH表展,捧到我們面前的腕表,大大話話有兩百多枚,避重就輕之下,有些聽介紹時水過鴨背,有些三步併兩步拍了照就算。然而,多滾水淥腳都好,有些表我們就是會摸過又摸,把玩再把玩。它們不一定最國色天香,也不一定是今年買表清單上的頭號目標,倒是肯定新穎破格,有很玩味的機械構造,以前未見過,未試玩過,當然要玩番夠本。以下幾枚,光看照片倒不如不要看,是要摸過玩過按過才過癮的。
Montblanc
游絲好事成雙
Tourbillon Bi-Cylindrique
沒有張良出謀獻策,劉邦能否平定中原,實屬未知之數;沒有Minerva拔刀相助,大膽說句,Montblanc也很難達到今天的水平。2007年,Richemont集團招攬了Minerva表廠,首要任務匡扶Montblanc,從只能作壁上觀的小角色,變成複雜又得,簡單又得的腕表生產商。Minerva的張良計是,先在07年替品牌推出一系列Villeret 1858型號,打響頭炮;然後背後發功促使Montblanc自食其力,08年發表品牌第一台自製機芯;之後便功成身退,daily watch交由品牌自家的Le Locle廠房操刀,牽涉到超級複雜的型號,Minerva才會再為Montblanc作嫁衣裳,例如這枚Tourbillon Bi-Cylindrique。
游絲獨步單方
驟眼看,本年的重頭戲和前年的Grand Tourbillon Heures Mysterieuses沒兩樣,其實關鍵的變革有兩項,其一就是游絲。
大家會否知道A. Lange & Sohne、Patek Philippe、Rolex等一個很特別的共通點?他們造的表都很優秀,難得是游絲都是自給自足的!Minerva在這個層面上,跟他們可是平分春色。由於Minerva愛用特大的擺輪,直抒思古的胸臆,從供應商找來的游絲,許多都不合心水,倒不如自行生產,從生產擺輪到游絲,Minerva一直不假外求,埋下了製作極度創新的游絲的伏線。也正因如此,廠房的產量不會太多,幾年來,Minerva為Montblanc所生產的複雜型號,只是九牛一毛,此枚新作也屬限量製作。
積家的Gyrotourbillon 2破天荒把航海鐘特有的筒形游絲,移植到細小多倍的腕表上,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Montblanc和Minerva更厲害,史上首次把雙筒形游絲裝載到陀飛輪身上,令人嘖嘖稱奇。傳統慣用的游絲,要不是扁平的,要不是所謂overcoil重疊的,無論哪一種,都是以同一個水平面一圈一圈將游絲向外捲,即使overcoil也只是游絲末端向內弧覆在之前的游絲之上而已。這種游絲的一呼一吸,只會沿單一水平面擴張收縮,有時候難免出現重心偏差,影響走時穩定性;筒形游絲則不同,它會依據一個軸心,像層層疊般一圈一圈向上捲,出來的形狀便會呈筒形。由於每圈游絲與軸心的距離一致,旋擺的對稱性大大加強,掌管擺輪的擺幅便更穩定,也確保了走時的精準程度。而且,此表裝載了雙重筒形游絲,一個在內,一個在外,循相反方向收縮擴張,雙管齊下加強擺輪的穩定性。雙重筒形游絲,加上陀飛輪,光是製作這個地上最強的走時穩定裝置,便要花上三個星期,到這一刻你不會還在懷疑Minerva的功力吧!
揭開神秘面紗
腕表各個部份都可以用個「大」字來形容,47mm直徑表殼,18.4mm的陀飛輪框架很大,14.5mm的擺輪也很巨形,就連表盤下半部份的mysterious dial也幅員廣闊,看得清清楚楚,對著一小時也不會怕悶。Mystery watch的原意是玩弄神秘感,但Montblanc是有心突破藩籬的,原本密封的表盤,撕開了面具,讓大家看到時間是如何顯示出來,像魔術師一邊耍魔術,一邊穿幫給你看,更像Harry哥哥活學魔術示範。其實水晶片上的黑色指針是不會自己轉的,轉的只是水晶片,這兩塊水晶片原先套在附有齒牙的圓環之中。你可以看到,接近3:00位置的一個個齒輪,經過精密計算,按需要推動圓環外緣的齒牙,便會造成指針自行移動的錯覺。
和Grand Tourbillon Heures Mysterieuses一樣,只有一枚鉑金,另外白金和玫瑰金各八枚,定價為23萬歐羅,跟過去兩年Minerva為Montblanc創作的款式相若。若然憤憤不平去年的變形金剛計時表也要二百多萬,這枚自然較容易打開心理關口,不用等一兩年才交貨便更加好。
A. Lange & Sohne
跳出來的樂韻悠揚
Lange Zeitwerk Striking Time
人長得標致,聲音很抱歉的,張柏芝、楊采妮大概是人辦;人靚聲甜的,很難找,答案可能只有林嘉欣。Lange Zeitwerk Striking Time可就是腕表界的嘉欣。
Lange Zeitwerk的漂亮,不是我們小圈子的一廂情願,日內瓦製表大獎的評審們也是這樣認為,腕表的內在美、外在美都絕世出塵,2009年頒了個最高榮譽金針獎給它。它的魅力可見於明淨的表盤,左右兩個跳字視窗,一個掌管小時,一個司職分鐘,把指針式顯示完全比下去;而且,它的布局來源有緒,臨摹自十九世紀朗格的跳字顯示懷表,更可上溯至朗格發源地德累斯頓的歌劇院上的一座大鐘;更沒用旁門左道,跳時、跳分的機制,都源自機械時計上由來已久的時間轉盤,不為甚麼,只欲為傳統賦新貌。跳字顯示能量需求極鉅,機芯每分鐘都在工作,推動一塊分鐘盤瞬跳;每達一個整點,更要上演帽子戲法,同時間驅動三塊時間盤運轉,因此設計師主要在發條鼓和擒縱系統下工夫,應用了儲存量佳的主發條,長度卻減短,強化短距離的扭力表現,明顯為瞬跳穩定性鋪路;另一方面,亦採用了恆定動力擒縱系統,改善扭力先強後弱的死穴。辦法是先利用特定裝置暫存主發條輸出的能量,當超過特定時間的周期,才把能量釋放往主擒縱系統,像年宵呀,聖誕節呀的人潮管理,一旦人多,便拉起封條堵截人群;待前方人潮散去,才讓下一班人通過。透過這種管理能量模式,推動跳字轉盤時,方更穩定無誤。
善用能源
從Lange Zeitwerk演變成Lange Zeitwerk Striking Time,本身前者只有區區36小時動力儲備,假如再分配部份能量給打簧系統,只會雪上加霜,不累死才怪!加個發條鼓不就成嗎?可以,但機芯會加大變厚,跟瀟灑形象有衝突。朗格的點子是四両撥千斤,發條鼓還是得一個,但就用恆定動力裝置借力打力。當恆定動力裝置釋放暫存的動能,推動跳字轉盤後,轉盤運轉時又會產生另一股動能,這些能源很多人都會棄如敝履,然而朗格卻循環再用,傳遞到另一個打簧裝置,為敲錘添加能量。過程大約是這樣的:能量會來到兩個同軸的蝸形轉碟,兩者一路沿著同一軸心,以一小時為周期旋轉,一路收緊兩個音錘的發條,刻鐘發條每小時會撥動刻鐘音錘敲擊三次;旋緊到最後,小時發條亦會啟動小時音錘敲擊音簧,完成一個周期的活動。這裡還要闡明一點,此表不是問表,也非自鳴表,只是表盤上左邊的音錘每隔一小時敲打一下,右邊的每隔一刻鐘敲響一下,不會出現ding ding dong dong 不同次數的明顯時刻區別,全靠整點的響聲音調較低,刻鐘的音調較高加以區分。兩條音簧更懸浮於表圈與表盤之間的隙縫,生動別緻。
Striking Time搭載由前作改良而來的L043.2手上鍊機芯,具528塊零件,朗格招牌裝備如德國銀製3/4夾板、備偏心砝碼的平衡擺輪、品牌獨有的擺輪游絲等,都被派上用場。44.2mm表殼,白金表殼配黑色表盤的是量產版,另有一百枚鉑金表殼配鍍銠表盤款式。白金款式售約七十萬,鉑金貴多約十六萬。
Cartier
向陀飛輪下戰書
Rotonde de Cartier Astroregulateur
有甚麼物體,無論周遭怎轉,重心都永遠處於同一水平位置?古代有不倒翁、航海鐘;現代有卡地亞Astroregulateur裡面的那個擺陀。
長久以來,地心吸力都是鐘表機芯的天敵,尤其是懷表年代,放在口袋裡的懷表,由於長期垂直擺放,地心吸力容易導致擺輪游絲重心不穩,產生走時誤差。為了抵銷這種墮性誤差,表匠都在殫精竭慮考究如何令擺輪抗衡地心吸力。萬變不離其宗,不論是陀飛輪或卡羅素,都是把擺輪安置於一個旋轉的框架,令擒縱系統轉來轉去,一洗墮性誤差。後來腕表面世,隨著腕部會自行活動,陀飛輪根本變得多餘,觀賞蓋過實用價值;在準確性大前提上,大有雞肋味道。原來,簡單一個轉盤原理,已經能夠做得同樣好,想出這份提案的,是年前發表了革命性的ID One的卡地亞。
擺陀擺輪連成一線
要機芯走得準,擺輪必須擺得規律,重心也不能左搖右擺。Zenith的Zero-G及Christophe Colomb便有著近似理念,仿傚昔日航海鐘,就算你手腕如何擺動,一個水平裝置都會把擒縱系統保持在水平狀態。卡地亞的Astroregulateur大抵異曲同工,它將半圓形的擺陀,與對面的擒縱系統連成一線,構成一個轉盤狀態。然後在擺陀裡面,加設一塊鉑金方塊,使其重量永恆高於擒縱系統,造成無論兩件式的轉盤怎樣轉動,較重的擺陀都永遠向下垂直,同時牽引擒縱系統向上。好處是令擺輪的重心永遠只得一個,擺頻可以更穩定;即使受地心吸力影響,表匠只用集中火力,微調擺輪往下的方位便成了。此外,表匠還特別發明了兩個差動裝置,發揮協調作用,手腕轉動的速度多快也好,都可自行使其轉換成均速。因此就算你發力搖晃腕表,擺陀都不會失控地狂轉,有效保證走時準確性。
造這麼一台轉盤,看似不費吹灰之力,實情恰好相反,零件數目竟然是傳統陀飛輪框架的五倍,要把整台機芯造好,也必須六十個工時,複雜程度比陀飛輪過之而無不及。表殼的直徑高達50mm,加上複雜結構,心想必然很重,但這疑慮在拿起腕表瞬間已一掃而空,腕表輕得出奇,實際上僅重55克,要歸功初見於ID One的鈮鈦合金,此物料所造的表殼,防生鏽,防敏感,還防震,輕盈之餘,還泛著一種柔和光澤,一點不讓貴金屬專美。腕表搭載9800MC手上鍊機芯,擁有281塊零件,具八十小時動力儲備。全球限產五十枚,價格跟傳統陀飛輪不遑多讓,索價約270萬。
Parmigiani
是靚車,也是靚表
Bugatti Super Sport
複雜表多的是,卻非所有都是美男子。就算你有一百樣的複雜功能,空前絕後的設計概念,只要造得肉肉酸酸,光怪陸離,畢竟收買不到人心。Parmigiani大可放心,這枚是很多人都會喜歡的。
Parmigiani和Bugatti可謂管鮑之交,2001年結盟,相交十載,表壇上很多的合作單位,早落得勞燕分飛的命運。最教人尊崇的是,十年來,他們可沒混水摸魚,不斷又不斷發表cross-over之作,尺碼改了當新作,表殼物料換了又當新作,小表盤轉了顏色也厚顏無恥地說是全新款式。自2004年推出首枚共同習作Bugatti Type 370之後,闊別七年,第二枚Bugatti Super Sport才亮相。最重要是,無論外形或結構都不是舊酒新瓶,徹頭徹尾是全新嘗試,此時此刻,對Parmigiani的好感,是幾何級數的增長。
跑車上身
Bugatti Type 370雖說以賽車作設計藍本,但主要是機芯結構仿照引擎建造,外貌上的關連遺憾地較弱。一改昔日圓筒形的表身設計,Bugatti Super Sport流線形得多,設計藍圖源自Bugatti的Veyron 16.4 Super Sport跑車(剛在去年六月打破量產跑車的健力士世界極速紀錄,時速高達431公里),只要由腕表上方俯瞰,從擺輪伸延至盡頭垂直的表盤部份,呈現極具流線形的曲線;表殼兩側位置,也儼如是跑車側翼的縮影;而且時分盤和動力儲備顯示盤的指針和刻度,也塗抹了搶眼的橙色,呼應Veyron跑車的象徵色調。對比別人在表盤貼個跑車標記,加個同色系小表盤,它的立體真實感明顯更勝一籌。
縱軸奇局
表殼上方深度比較淺窄,來到下面慢慢擴張,成為表盤的容身之所。當你戴上腕表,握著軚盤的時候,不用移動手腕,視線也能輕易觸及表盤,方便賽車手閱時。到底機芯和表盤是怎樣連繫的呢?這裡先要參照一下Type 370型號的布局。那台機芯分成五層夾板,然後一組一組把它們豎立起來,簡單來說仿如一塊塊切開了的卷蛋,造成跟表盤同軸貫穿的編排,動力便從開頭一層一層傳送到表盤上的時分針;Super Sport的機芯經過倒轉整合,由五層夾板改為雙夾板模式,更像一座放了兩片光碟的光碟收納盒,呈縱軸上下接通;與此同時,品牌亦破天荒創製了獨特的齒輪連接時分指針系統,齒輪是橫向轉動的,卻可跟垂直的表盤接軌,兩者交接位置呈九十度直角排列,打破了傳統齒輪平面橫向傳動的觀念。
這台史無前例的PF 372手上鍊機芯,由Vaucher Manufacture Fleurier獨力開創,總共337塊零件,可以透過表殼不同位置的藍寶石水晶表鏡一窺全豹。機芯設有雙發條鼓,提供十日動力儲備,在表殼頂部可見儲備指示。白金表殼,長50.7mm,闊36mm,不算太過誇張,流線形設計也進一步提高可戴性。或許你會猶豫,只有時分顯示的兩針表(假如加上動存顯示可計三針),定價240萬是否物有所值?其實這是求其炒埋一碟的盤菜,和Caprice fine dining分別的道理,你沒理由不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