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ier 腕上的建築師

埃及吉薩大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土耳其以弗所亞底米神廟,無一不是令世人驚嘆的古代遺蹟,驚訝於這些建築所呈現出的,是古人類超越當代甚至飛越時空,比現代建築學還要先進的高超智慧。卡地亞近年推出的高級複雜腕表,無論表盤設計以至機芯構造的複雜程度,也如這些古建築的結構一樣呈現出令人難以想像的製表工藝,例如Rotonde de Cartier Cadran Love Tourbillon就如建築於腕上的羅馬鬥獸場一樣,氣勢磅礡。假如說隱藏於古建築中連現代科技也未能解構的謎,是世人對之悠然嚮往的最大原因,那麼腕表所展現的製表師智慧與熱情,便是卡地亞腕表的魅力所在。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著名的建築物通常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總有超乎想像的外觀、內貌或歷史背景等。例如吉薩大金字塔,單是幾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如何開採巨大石頭作為金字塔的建造材料已經是一個謎題。又例如樓高443米、建於1931年的紐約帝國大廈,雖然屬於當時全球最高的建築物,但建造過程竟然只花了410天。這以上的種種,便是這些堪稱奇蹟的建築物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每年都能吸引數以百萬計的遊客慕名而至,希望能一睹建築物的奧妙之處。

其實腕表與建築物也很相似,尤其是複雜腕表。雖然機芯直徑只有數厘米,但卻由數以百計的零件組成,當中的每一枚螺絲、每一條搭橋、每一塊夾板、每一個齒輪,甚至每一顆寶石都是極之重要的,缺一不可;當中所牽涉的力學、化學與數學理論等,同樣也超乎大家的想像。所以,假如一些建造工程浩瀚的建築物被稱之為奇蹟,相信每一枚機械腕表,尤其複雜腕表本身也是一個奇蹟。其實製表師也如建築師一樣,不斷在建造各式各樣的建築物,之不過,製表師的製成品是佩戴在腕上而已。

卡地亞自2008年推出9452 MC飛行陀飛輪機芯後,短短數年間推出了多款充滿驚喜的作品,例如天體運轉式陀飛輪(Astrotourbillon)、向陀飛輪挑戰的Astroregulateur外,更打造出堪稱曠世奇作的ID One和ID Two概念腕表。卡地亞在複雜腕表領域的發展和成長速度之快,確實有如奇蹟發生一樣,叫人禁不住反轉腕表甚至拆開底蓋,窺探其機芯的秘密所在。

Rotonde de Cartier Cadran Love Tourbillon

隨著大表的流行,表盤直徑的增加,使製表師擁有更大的空間發揮創作力,所以近年腕表的設計已經由以往的2D平面演變成3D立體,表盤可由多層結構組成,與機芯的設計更加緊密。假如將擁有立體表盤的腕表放大數萬倍,可能已相等於一個多層購物中心。從另一個角度看,製表師其實也是建築師,只是作品的規模不同。至於今年卡地亞的新表之中,最能展現製表師與建築師兩者共通點的,便是造型看來有點像羅馬鬥獸場的Rotonde de Cartier Cadran Love Tourbillon。

腕表採用偏心式表盤設計,帶有深灰色電鍍雕刻紋的表盤被放置在46mm白金表殼偏右的部分,3:00位置幾乎與表殼相連。而屬於卡地亞品牌標記的羅馬數字時刻,則以立體的造型,如彎月般佔據表盤大部分空間,字體亦因應空間的大小而作出變化,再加上時刻採用外高內低有如深洞的設計,大大加強了腕表的立體效果。從正面看,時刻部分正構成品牌的「C」字,但當傾斜腕表從表冠位置欣賞,這些白金製時刻便儼如羅馬鬥獸場的觀眾席一樣,將主角表盤重重包圍。

腕表採用9458 MC手動上鍊機芯,最重要的部分包括發條盒、陀飛輪、指針齒輪以及相關的搭橋等都暴露於表盤之上。最亮麗奪目的,不是顏色最鮮艷的藍鋼指針,而是6:00位置的飛行陀飛輪。卡地亞的飛行陀飛輪不設傳統的框架,在其四周沒有多餘的搭橋或夾板妨礙大家的視線,視覺上有如懸空於表盤之上,看著陀飛輪上代表品牌標記的「C」字一秒一秒地旋轉飛舞,優美的姿態簡直可媲美溜冰選手,叫人看得神醉。

機芯取得了日內瓦印記,所有螺絲、搭橋、夾板和基板等都經過人手精心打磨,例如基板飾以日內瓦波狀飾紋,陀飛輪組件經過拋光,在搭橋上可以找到倒角、拉絲和拋光等各種修飾技藝,對細節的製作一絲不苟。腕表限量100枚,約售104萬。另有20枚鑲嵌長方形切割鑽石款,約售155萬。



Fine Watchmaking
高級製表系列

Grand Complication Skeleton pocket watch


由於攜帶不便的關係,袋表早在腕表面世不久便已被淘汰。袋表的角色,逐漸由報時工具演變成為彰顯品牌製表能力的奢侈品和藝術品。所以,當卡地亞宣布在今年推出這款袋表時,便知道它絕非池中物,除了是一款鏤空袋表之外,功能上更集陀飛輪、萬年曆和單按鈕計時3大功能於一身,動力儲備達8天。

袋表的直徑一般都比腕表大,擁有更多空間放置大型機芯,因而能夠搭載更多功能,但卡地亞這款鏤空袋表卻沒有採用袋表機芯,縱使其白金表殼的直徑達59mm,但搭載的卻是兩年前應用於Rotonde de Cariter Skeleton Grande Complication的9436 MC手動上鍊機芯,連同框架的直徑只有34.6mm,表殼其他的空間,全被用來製作大得誇張的立體羅馬數字鏤通時刻。

千萬不要以為時刻的體積大,製作便會容易,事實上每個數字的加工與裝飾都需時超過100個小時,完成12個時刻便需時過千,總共300個凹角和倒角由人手打磨,絕對是對表匠的耐力和功力的嚴苛考驗。至於機芯方面,單是將部件鏤通的工序便超過200小時,而將最複雜的部件進行倒角打磨,每個便需10小時,而組裝和調校還要再加200小時。究竟完成一枚袋表需要多少時間呢?實在計算不了,簡直超乎想像。如此複雜的袋表,卡地亞竟然還限量推出10枚白金款及5枚鑲嵌鑽石款,分別約售485萬及631萬,對表迷實在太好了。


Rotonde de Cartier Annual Calendar

卡地亞在Rotonde de Cartier Annual Calendar上再次發揮品牌不受傳統束縛、擁有無限創意的本色,顛覆傳統年曆表的顯示設計。雖然不同品牌對年曆表的演繹方法都不同,但大多數都離不開以視窗來顯示日期、星期和月份,而算是比較特別的,是將日期刻度放在表盤外圈,改為中央指針式顯示,又或者將刻度安排成扇形,以飛返指針方式顯示。但無論採用哪個設計,腕表最重要的年曆顯示功能依然不夠突出,有如走進沒有了卡通人物的主題公園一樣,感覺有點缺漏似的。卡地亞這款年曆表最出色的地方,就是組合成一款無論日期、星期和月份都是前所未有地清晰的顯示。

Rotonde de Cartier Annual Calendar將月份顯示放到表盤最外圈的部分,由於表殼直徑達45mm,有足夠的空間以英文全寫的方式展示月份。在月份外圈之內,是11個大形羅馬時刻,12:00位置讓位予大日曆視窗。而在小時刻度圈之內的,則是帶有英文全寫「Monday」至「Saturday」的星期顯示圈。為甚麼沒有了「Sunday」?因為12:00位置也同樣讓位了給大日曆。由於月份和星期顯示放在表盤的底層,加上月份顯示和星期顯示以紅色錘形指針指示,與藍鋼時分針有明顯的分野,縱使表盤像由多個圓圈組成,但各項功能的顯示均非常清楚,尤其以英文全寫出月份和星期,更加突顯出腕表最主要的年曆功能。

腕表採用全新9908 MC自動機芯,能夠透過表冠直接調校所有年曆資訊,大日曆擁有半瞬跳式機制,日期轉換只需1小時,較一般需要2小時或以上快得多。作為一款年曆表,除了每年2月28日或29日需要手動調校至3月1日之外,腕表均能準確顯示奇數月和偶數月。腕表備有白金及玫瑰金兩款,分別約售30萬和28萬。


Rotonde de Cartier Perpetual Calendar

就算採用的是相同機芯,卡地亞依然可以變化出多個不同款式的腕表。品牌於2010年推出的9422 MC萬年曆自動機芯,曾放在擁有酒桶形表殼和鏤通表盤的Tortue Perpetual Calendar上,展現出有如紳士般的高雅氣派。去年,卡地亞再將此機芯放在圓形表殼的Calibre de Cartier系列之上,配合幾何圖形表盤設計,使腕表的功能顯示更突出,風格亦較硬朗。今年,終於輪到Rotonde de Cartier系列了,白色電鍍雕紋表盤的設計大致與Calibre de Cartier萬年曆差不多,但採用更幼身的字體,以及統一所有指針為藍色,配合40.5mm玫瑰金或白金表殼,以及鑲有藍寶石的圓珠形表冠,精緻得有如珠寶一樣,令人愛不釋手。功能編排上,表盤外圈為指針式日期,12:00位置的sub-dial顯示月份和閏年,6:00位置則為飛返星期。售價方面,白金約售42萬,玫瑰金約售39.5萬。另有白金鑲嵌鑽石款,約售60萬。


Rotonde de Cartier Minute Repeater Flying Tourbillon

雖然陀飛輪被公認為是複雜功能中的佼佼者,各大小品牌均以推出陀飛輪腕表為榮,但真正考驗表廠製表能耐的,實際上是三問報時。因為三問機芯的製作難度極高,既要求走時精準,更講究發聲系統的耐用可靠和聲音悅耳,所以,掌握三問表製作技術的製表師十分少,亦因此,只有極少數頂尖的製表品牌有能力製作三問表。至於近幾年展現驚人發展潛力的卡地亞,亦終於在今年推出首款三問腕表,而且是一枚配備飛行陀飛輪的三問腕表。

為了令品牌首款三問腕表擁有最清晰、強勁、穩定和清脆悅耳的報時音效,卡地亞足足用了5年時間來研究聲樂,他們反覆研究音量的分貝大小、音調高低、頻率變動、持續時間,以至表殼大小、重量和敲擊力度對音效的影響。最後發現原來表殼愈輕,直徑愈大,所產生的聲音力度便愈強,從而確立一個全新的三問報時系統的理論,包括表殼直徑45mm、32克重量和68分貝。

因此,卡地亞首款三問腕表,便採用拋光5級鈦金屬45mm直徑表殼,搭載的9402 MC手動上鍊機芯,其音簧與主夾板、主夾板與表殼中層以四點相連,兩個音簧腳被固定在表殼內,使音錘敲打音簧時所產生的聲波,能夠和諧地傳播振動,並利用表殼的大面積擴散,構成醉人的報時旋律。

除了聲效之外,卡地亞對於視覺效果亦有極高的追求,腕表能夠取得日內瓦印記基本上已是製作工藝的一個保證。但真正能夠展現卡地亞在設計上具原創及突破性一面的,是他們將傳統音錘和音簧隱藏於表底和表殼內的造法完全扭轉,將三問報時的最重要活動部件變成為表盤的一部分,把兩個音錘放在6:00位置,與12:00位置的飛行陀飛輪遙遙相對,並以音簧如護城河般圍繞著表盤。所以,當按壓8:00位置的按鈕為三問系統上鍊並啟動報時,除了能夠聽到清脆的聲效,還可直接在表盤上欣賞到音錘的敲擊動作,有如到演奏廳看管弦樂團表演,現場感十足。腕表限量推出50枚鈦金款和50枚玫瑰金款,另備有玫瑰金鑲嵌長方形切割鑽石款,約售233萬、247萬、和310萬。


Rotonde de Cartier Flying Tourbillon

大家對卡地亞9452 MC機芯應該不會陌生了,因為除了最先於Ballon Bleu上出現之外,也曾分別於2009年和2010年應用在Santos系列和Calibre de Cartier系列之上,如今放在最新推出的Rotonde de Cartier系列裡,可見此手動上鍊陀飛輪機芯的可靠性與成熟度絕對毋庸置疑。新表的設計比較傳統,表盤採用兩層式設計,上層是帶有特大羅馬數字時刻和簡單分鐘刻度的外圈,以及包圍陀飛輪的秒鐘刻度,而下層則是帶有白色電鍍飾紋的表盤。在銀白色的襯托下,兩支藍鋼劍形時、分針顯得更加奪目。腕表備有白金和玫瑰金兩款選擇,分別約售73.5萬和69萬。


Santos-Dumont Skeleton

一款腕表的開發,究竟是先有機芯然後才有設計,還是先有設計然後才研發機芯的呢?對於卡地亞的複雜腕表系列來講,相信是一半一半的吧,例如Rotonde de Cartier Cadran Love Tourbillon,機芯與腕表設計融為一體,應該是兩者同步開發的成果。至於Santos-Dumont Skeleton,則屬於先有設計才後有機芯,因為腕表的整個表盤幾乎全被鏤通,只餘下品牌標記式的羅馬數字時刻,而腕表所採用的9614 MC手動上鍊機芯,則幾乎全隱藏在這些時刻的背後,當中12:00的「XII」時刻更成為了齒輪軸承的搭橋,由此證明,機芯的各種齒輪、螺絲、寶石承軸,以至搭橋和夾板等都完全遷就表盤的鏤通設計,展現Santos系列腕表最為人熟悉的特大羅馬數字時刻。其實卡地亞在去年已經推出了此型號的鈦金屬款式,今年追加華貴大方的玫瑰金款式,約售34.5萬。

2012-09-13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