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mshing x Ko Sir | 解構Bvlgari Octo奇妙的八角 | Bvlgari Octo | Octo Finissimo

八角形的Bvlgari Octo,奇妙在哪裡?

奇妙在,硬朗碩大的造型,佩戴起來卻貼服舒適,像心懷一顆溫柔的心的魁梧大漢;

奇妙在,表殼一層又一層的切面,表身卻沒有想像般臃腫,甚至Octo Finissimo更是纖薄專家;

奇妙在,幾乎所有複雜功能都能造得薄如蟬翼,三問、陀飛輪、萬年曆、計時加兩地時間等等,都是薄無古人;

奇妙在,它師承Gerald Genta的Octo設計,只花上12年,卻煥發一個又摩登、又時尚的形象;

最奇妙的是,它撮合了敝刊總編輯金成和獨立表評人高Sir強強聯乘,齊集尖沙咀北京道一號Bvlgari旗艦店,分享對Octo系列的見解。

金成講表 x 高Sir Bvlgari Octo篇,Action!

八角Octo十年展

是甚麼促成了金成和高Sir的對談?當然是Bvlgari近代腕表主力Octo系列。

對談選址尖沙咀北京道一號的Bvlgari專門店,那裡樓高三層,屬於品牌亞太區規模最大的旗艦店,數月前的開幕慶典上,不光品牌行政總裁Jean-Christophe Babin遠道而來,全日更是星光熠熠,林嘉欣、鄭秀文、安孝燮、Anson Lo、Edan Lui等等名人紅星分別出席了剪綵典禮和派對,絕對是本地疫情後其中一次最盛大的luxury brands活動。

當時,現場比較看得多的是Serpenti系列腕表或珠寶,無他的,旗艦店外牆也是以Tudogas彈性鏈帶為設計靈感;再來到10月,Bvlgari男性主義抬頭,品牌於同一個地方舉行以Octo腕表為主題的展覽,可以說,以往任何一次展覽,都及不上這次的陣容鼎盛,Octo系列的新知舊雨,「八」方雲集。

可沒一點誇張,現場收納了8款Octo Finissimo健兒,曾為系列立下刷新纖薄紀錄的汗馬功勞,濟濟一堂;又有Octo Finissimo歷來鮮有露面的藝術家聯乘版,包括於表盤勾勒出漣漪般螺旋波紋的安藤忠雄版本、表面充滿透視和穿透圓點的妹島和世版本,以及表盤設有象徵循環不息的電子數字圖騰的宮島達男版本,網上圖片看過不少,真身卻難得一見;還有蓄勢待發的Octo Roma日常用表,讓有志投身Octo「角」度的朋友,了解這個貼地的門檻;更有代表複雜製表殿堂的Octo Roma Grande Sonnerie,平常多在瑞士表廠或表展,才能近距離聆聽以四簧四錘構成的打簧鐘聲,這趟簡直是上天眷顧送上的天籟之音。

初出茅廬的Octo

時光荏苒,早於2012年,Bvlgari推出了Octo系列,發布會特地選擇了意大利羅馬,當地許多著名的八角形建築,更有不少八角形的塔頂,呼應了八角形Octo的建築美學。

不能說Bvlgari Octo出自Gerald Genta的手筆,但的而且確腕表充滿了Gerald Genta的影子,尤其是八角造型,昔日大師不少傑作均採用近似的筆觸。Bvlgari於2000年收購了Gerald Genta之後,以Bvlgari Octo Bi-Retro的名義繼續推出了不少八角形腕表,直至2012年,才洗心革面創作新一代Octo。

2012年第一代Bvlgari Octo,像一個融合天圓地方的概念,八角形表殼之中有一個圓形表圈,然後又加上一個八角形表盤,形象鮮明。但最層次飽滿的,是表殼的切割面,當年品牌招兵買馬收成正果,由自家表殼廠操刀,創作了擁有110個切面的表殼,跟傳統的六角形、八角形、十二邊形腕表截然不同。

11年後的今天,Bvlgari Octo外形上經歷了少許微調,從本來已經沒有過份厚重,發展到極致纖薄。設計重心也一直隨潮流改變,最初Octo是為建立Bvlgari的代表性型號,後來2014年全速投入纖薄旅程,及至近年,又回歸Octo Roma的入門級別,同時又蠢蠢欲動朝著複雜功能邁進。

這一天,金成和高Sir正是從2012年說起,探究現代Octo誕生以來的進取性和多面性。

INTERVIEW

KO Sir:獨立表評人高Sir
KS:《Spiral》總編輯金成

KS:我們鍾情腕表已有好一段時間,甚麼情況下還會吸引到你購買一枚腕表?

KO Sir:我會說主要是設計和概念,第一眼感覺是否舒服,但最重要是戴得舒服,坊間許多朋友在乎腕表會不會保值、會不會升值,但我不是,我希望買回來的表都可以戴得到,擱置在一旁反而沒有價值,尤其是我們已經戴表那麼久了。

KS:是的,以前流行又大又厚的表,或者功能繁多的款式,大家對其都趨之若鶩。但戴得耐之後,會更偏向戴得舒服的款式。

KS:你是甚麼時候開始留意Bvlgari這個品牌?

KO Sir:我記得該是八十年代開始,當時一些叔父輩的朋友,去歐洲旅行之後回來分享戰利品,我看到一隻名為Bvlgari Bvlgari的圓形鋼帶黑面表,是我十分喜歡的簡約設計。但當時我尚在中小學階段,負擔不起,後來才逐漸了解這個品牌非常型格。意大利人支筆就是厲害,兩三下手勢就能設計出很好的設計。

KS:2000年Bvlgari收購了Gerald Genta和Daniel Roth,當時你有甚麼感覺?

KO Sir:坦白講,我當時沒有太在意這些所謂收購戰,我亦是2000年之後才開始購買他們的作品,購買了第一枚Gerald Genta唐老鴨給太太。現在回看,Bvlgari其實不止收購了這兩間廠,還陸陸續續併購了表殼、表盤、鏈帶等工廠,所有東西加起來就像協同效應,令他們今天可以造到很厲害的設計,今時今日看到他們的作品,便明白他們的初衷。

KS:當時我第一件事覺得Bvlgari很有錢,將兩個風格很不一樣的品牌收歸旗下,有段時間我還覺得將Gerald Genta或Daniel Roth的標記跟自家牌子名字放在一起有點奇怪。直至12年之後,運用了內裡的的機械和設計創造了Octo,才明白他們用上12年,定位了自己創作腕表的路向。

KO Sir:而且你會感覺到品牌很有野心,每隔兩年都為表壇帶來不少衝擊,渴望在鐘表界尋求挑戰,例如生產薄表,這種功能造完一枚薄表,另一種功能又向最薄難度挑戰,看得出收購Gerald Genta是覬覦他們的圖紙,入主Daniel Roth是希望擁有他們的機芯、設計或人才,部署了良久今天終於看到成績。

KS:2012年Octo推出的時候,用上八角形表殼,當時心想,其實不少牌子也是八角形的,但Bvlgari卻有膽識連表盤也造成八角形。最深刻印像是當時認為腕表的表耳比較寬闊,但佩戴起來出乎意料之外的舒適,雖然腕表又碩大又闊身,戴上手卻出奇地貼服。

KO Sir:沒錯,腕表的觀感跟佩戴的手感是完全兩回事,還記得第一次接觸腕表,唔試由自可,一試驚訝為何這麼舒服、這麼貼手,它的切割fitting是完全貼服於手腕的,完全沒有刮手的感覺,我會將它定性為好戴的表,產生一股每天佩戴的衝動。

KS:起初接觸腕表的時候,並不特別嚮往薄表,誤解只有年紀漸長的人才會喜歡,反而更偏愛運動型、潮流型的腕表,粗獷一點也沒所謂。然而慢慢意識到,一直佩戴負荷大的腕表,戴久了到頭來感覺十分辛苦。

KS:2014年Octo Finissimo以鈦金屬表殼為主調,運用磨砂技術塑造了獨一無二的灰調,而且在2016年推出Octo Finissimo Minute Repeater之後,讓我第一次產生對佩戴三問表的好感,因為三問表過往泰半出自傳統牌子,拉兩下也生怕弄壞了打簧系統,表身也特別厚重,想不到Bvlgari三問表卻又薄又輕,戴得自在,沒有太大負擔。

KO Sir:不知道你有否察覺,鈦金屬表甚少經過磨砂處理,因為這是切割鈦金屬的習性;也不會看到打磨成鏡面的鈦金屬,因為本質不同,需要鏡面大可選擇貴金屬或不鏽鋼。但要是沒有經過磨砂處理,表面會有刮手的感覺。相信品牌會採取不少測試,利用磨砂技術增加腕表的機械感,以及高級奢華腕表的味道,有別其他品牌所生產的鈦金屬表。

KS:品牌也很聰明,在表盤偷空了一個又一個小孔,改良傳聲效果。

KO Sir:其實品牌刻意使用鈦金屬製作三問表,傳遞出來的「叮叮叮」聲便會更加優秀。

KS:很欣賞品牌定義了何謂纖薄,八年內八度刷新纖薄紀錄,涉獵不同功能層面如陀飛輪、三問甚至最近的Ultra超薄表。要知道薄表不錯戴起來十分舒服,但腕表的定位略帶運動氣息,如何處理機芯穩定性,同時抵消日常震動,可是一大難題。

KO Sir:絕對並不簡單,因為這不是斯文表,而是用於日常佩戴,撞擊接觸在所難免,品牌一定要考慮周全。

KS:這麼多年來,或許有個別品牌主宰了市場,但經歷時間浸淫,大家都會去尋找一些不同的設計,說句老實話,不可能大眾一窩蜂佩戴某款腕表,我們便隨波逐流。

KO Sir:正確,最好別太沉悶,兩個款式設計之間不要千篇一律,以這個Octo Finissimo為例,我們就不會覺得它很像甚麼設計,它就是它。

KO Sir:在Octo Finissimo之後,Bvlgari也推出了不少超複雜型號,可見由品牌收購不同表廠那一刻開始,已經滿肚密圈,希望闖出一番成績,去挑戰鐘表界。

KS:同埋讓人開始信任這個品牌,就算一直擁有十分複雜的功能,腕表仍能保持一定的纖薄程度、舒適度和操控性。剛才我們玩賞過腕表,全部機芯皆造得爽快俐落,令人對他們處理複雜功能懷有極大信心。即使是破紀錄1.8mm厚的那一枚Octo Finissimo Ultra,外觀上讓人以為是複雜型號,但原來不是,縱使體型超薄,仍能散發一股高級鐘表的奢華貴氣,整體灰調掌握得很好,逐漸促使原本追求傳統貴價功能的收藏家,也會信任和喜歡Bvlgari。

KO Sir:Octo Roma機芯跟Octo Finissimo截然不同,作為一枚入門級的Octo,也不需要那麼計較厚薄。以一枚日常佩戴腕表的標準來看,它比Octo Finissimo更為適合,比較扎實,佩戴時不用戰戰兢兢。

KS:事實上它也不算厚,依然維持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

KO Sir:此表的厚度約為9.15mm,以41mm的直徑衡量已經很不錯。它的三針表價格約為六萬多,已經十分可取。

KS:今時今日以這個價錢買到一個實力品牌的出品,外形又有個人特色,性價比相當高。

KS:裝載於Octo Roma型號內的Grande Sonnerie,份屬品牌其中一枚最厲害的複雜表,印象中僅存五至六位表匠有能力製造,每一枚均要耗費一年間生產。

KO Sir:這表基本上滿足了所有追求複雜機芯的欲望,集合了陀飛輪和萬年曆等等。

KS:只有目標朝著最頂級殿堂進發的品牌,才肯花時間創作這種複雜表,最重要是跟Octo Finissimo一樣wearable,功能超級複雜,但沒有超級厚超級重的表殼。

訪問全片如下: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