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四十

四十年前,假如石英表沒有出現,機械表不會被打得落花流水;如機械表當時不是苟延殘喘,迫使它們八十年代破斧沉舟,背城一戰的話,今天機械表的盛世是泡影也說不定。你說石英有多重要!


四十年前,假如石英表沒有出現,機械表不會被打得落花流水;如機械表當時不是苟延殘喘,迫使它們八十年代破斧沉舟,背城一戰的話,今天機械表的盛世是泡影也說不定。你說石英有多重要!

過去數百年,令表匠搜索枯腸,窮一生精力去探求的,只用兩個字便可概括:準確。寶璣大師造陀飛輪的原因,是很直接、胸無城府的,腕表不受地心吸力影響,他於願足矣;哪個預計得到,陀飛輪在腕表所起的作用,早就沒懷表那樣舉足輕重,現在只變成複雜獻技的舞台。籠統來說,石英的誕生,註定要和誤差對著幹,把機械表走時的偏差,徹底糾正過來。

機械表跟石英表,在動力和走時兩方面,都是各走極端的:動力方面,機械表要用發條游絲,石英表有電池便足夠;走時方面,機械表的36,000震頻(5Hz)很高頻率了吧!走時應該很準了吧!然而高規格石英表的標準,其實是32,768Hz,每秒鐘擺動的頻率,是機械表的六千多倍!機械表再高頻率,都不可能追得上石英表‥‥‥

精工和瑞士列強,過去都在爭辯不休誰最先推出石英機芯,那是1970年後的事,之前呢?其實石英已在暗暗蘊釀。上世紀初,其實石英已被實驗性質的應用於大鐘上,以合成電路版上的石英晶體,調控震動頻率,用以提升走時的精準程度。直到五十年代,Hamilton的表匠可能認為機械表沒甚麼不妥啊!倒是每日要幫腕表上鍊麻煩礙事,又怕忘記替腕表上鍊,矇然不知時間流逝,便花上近十年時間,開發了一枚電力驅動的Ventura,並於1957年正式發售,以一顆迷你電池取代主發條,以後都不用上鍊,記得大約一年後換電池便可以了。是的,當時的電池壽命大約只有一年,和後期的石英表相比,是比較失禮的。電子驅動到底是當下的新科技,技術未成熟,使電池壽命短暫,又經常出現電子接觸點問題,不久便被寶路華的音叉表後來居上。

Ventura的功德,在於它給了表匠一個啟示,透過電子技術,改善機械表長久以來的動力及準繩度問題。不過,Ventura並非純正的石英表,它只是由電池提供動能,但機芯裡同樣有擺輪和游絲,動能對症下藥了,走時準繩度卻束手無策。寶路華的音叉表可以說是最接近石英表的成功產物,發明者為瑞士製表師Max Hetzel,受寶路華所託,由大約五十年代開始研發音叉機芯,終於在1960年大功告成,誕生Accutron型號,以電池代替上鍊發條,再以一個360Hz頻率的震動音叉,管束著連接指針的傳動齒輪。此台214音叉機芯,每月誤差少於兩秒,是三百年製表史上最準確的腕表。音叉技術不光在腕表上發光發熱,寶路華亦曾參與多項美國太空計劃,為太空船的儀錶板提供計時儀器。直至1977年停產以前,Accutron總共售出四百多萬台,數字相當驚人。

1969年,精工發表了史上第一枚量產的Astron石英表,代表正式由電子表過度到石英表的發展,也掀起了石英表的戰幔。石英表的出現,代表著日本表廠和瑞士和美國製表商分庭抗禮的決心,這一仗,精工先拔頭籌,創先於1969年末把Astron帶到市場。其實,早在1962年,Swiss Centre Electronique Horloger(CEH)已創製了全球首台石英機芯的原型,可惜一直只處於prototype階段,致使給精工趕過了頭。後來瑞士群雄急起直追,CEH在眾成員如勞力士、百達翡麗、歐米茄等鼎力支持下,約於1970年正式把Beta 21石英機芯量產,石英震頻超過8,000Hz,較音叉表向前邁前了一大步。

超過十八個瑞士品牌,那個時候都投身為CEH成員,在這場石英戰中群策群力,唯獨芝柏不認同其發展方針,也不甘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唯有自立門戶,自行開設電子技術研究部門,以一己之力,抗衡大財團。CEH的首台石英機芯Beta 21面世前後,芝柏亦相繼發表了他們首台Elcron石英機芯。翌年,芝柏再研發出擁有32,768超高頻率的GP-350石英機芯,給了其他品牌一個重重的下馬威,自此以後,這頻率也變成業界沿用至今的標準。這台GP-350機芯不單高頻,耗電量特別低,每年誤差僅約一分鐘,還是史上首枚經過Neuchatel天文台靜態及動態測試的石英表。

除了芝柏之外,歐米茄和勞力士都先後在不同時期,退出CEH的陣營,集中火力研發自家的石英機芯,例如勞力士的Oysterquartz和歐米茄的Megaquartz 2.4MHz,都是名噪一時的經典石英機芯,尤其是歐米茄的Megaquartz 2.4MHz機芯,裝載於Marine Chronometer型號之內,每秒震頻高達240萬,至今仍然是品牌最準確的一枚腕表。值得一提的是,最初石英表和機械表的布局相去不遠,隨著太空年代的來臨,和對嶄新設計的訴求,石英表才慢慢衍生跳字時間顯示的型號。

石英表準是準了,但針沒兩頭利,若然電池突然耗盡便大失預算。在七、八十年代,精工已未雨綢繆,萌起取替電池的想法。兩全其美的辦法是照樣用發條來上鍊,採用機械動力,把電池叮出局;震頻走時一環卻沿用石英和合成電路板,機械和石英兩者互相取長補短,Kinetic和Spring Drive的概念是由此而起。花上二十年光景,一方面積極降低電路板的耗電量,一方面要為石英機芯的線圈瘦身,第一枚7R68手上鍊機芯終於在1999年誕生,而首台自動機芯5R65和5R64也於2005年出場。Spring Drive主要由發條游絲產生動能,經過傳動齒輪把動力送到一個大型滑輪,滑輪上的線圈便會把動能變成電能,驅動石英和合成電路板運作,以4Hz的頻率高速擺動,控制走時的準確度。

無論是電子、石英、Spring Drive或機械,其實都是著墨於改善腕表走時或動力的問題,這場耐力賽肯定不會中斷,假若發現Spring Drive或石英功虧一簣,表匠又會扭盡六壬想出更好的點子,好戲還是會繼續放映。

The Old Quartz……


Omega Constellation Electroquartz F8192 Omega Marine Chronometer


Omega的Constellation Electroquartz F8192型號,採用以Beta 21石英機芯為基礎的Cal. 1300機芯,左置表冠,6:00位置的紅底日期顯示,不規則形表殼,來到今天竟不覺脫節。

Omega的Marine Chronometer,是他們生產史上最準確的一款腕表,你知道Megaquartz 2400的意思嗎?即是每秒的震頻接近240萬。



精工Astron           芝柏Elcron       寶路華音叉表Accutron

Astron是由精工生產,史上首枚量產的石英表,1969年率先應市,開啟了石英表窮追猛打機械表的歲月。當年Astron的身價可媲美一輛房車,那個年代是沒有太多過百萬陀飛輪的。

芝柏於1970推出了8,192Hz的Elcron石英表,翌年再創製以32,768Hz高頻率運作的GP-350石英機芯,奠立日後製表業界的統一標準。

寶路華的音叉表Accutron,1960年誕生,以一個音叉調頻器,取代游絲和擺輪,以每秒360Hz的震頻規範準確走時,當時品牌更保證,每天誤差只有兩秒,是三百年來史無前例的創舉。

  

Hamilton Ventura       Hamilton Pulsar        Rolex Oysterquartz

因為人們厭倦每天為腕表上鍊,Hamilton靈機一觸,製作一枚全電子模式的腕表,可說是電子石英年代最早的產物,1957年開賣,連貓王皮禮士利都為之著迷,間接把Ventura捧紅。

史上首枚電子跳字表,是由Hamilton創立的LED屏幕時間顯示,今年問世的Pulsomatic是機械和石英的混合體,這枚Pulsar和機械劃清界線,動能靠電池,走時靠石英。

勞力士是使用Beta 21石英機芯的列強之一,品牌把機芯應用於Datejust、Day-Date等身上,表面刻有「Oysterquartz」字樣,以茲石英與機械的分別。

專家看auto+quartz


通城集團掌舵人Vincent Lau
要探討機械與石英表的未來發展,精工是最重要的一環。史上第一枚量產石英表,是精工的Astron;而在1988年,精工已發表世界上首枚Kinetic 7M機芯,作了自動表與石英表結合的開荒牛;以發條為動力來源,利用石英規範走時準繩度的Spring Drive機芯,都是精工的豐功偉績。上世紀六十年代已把精工引入香港的通城集團董及行政總裁Vincent Lau認為,機械和石英結合已成為一種流行趨勢:「所謂自動石英表,結構理念類似精工的Kinetic系列,以自動擺陀產成電能再推動石英機芯的微型馬達,一來擁有自動表上鍊的方便性,二來傳承了石英表的精準度,而且毋須使用電池,環保特質符合現時提倡低碳生活的大氣候,現時已有愈來愈多品牌著手製作此類型腕表。」

Vincent還舉出了多項石英表的優點,譬如說,石英機芯比較容易造出指針式的複雜款式,機械表不一定造不到,但這樣做必然拖累腕表加重重量,給更薄更細的石英表到底有一段距離。其次,要造到機械表比石英表準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早期生產石英表的目的,無非希望發展較機械表精準的時計,現在石英表的準繩度也與日俱增,例如Grand Seiko的9F系列機芯,每年誤差只有正負五秒,這方面機械表是望塵莫及的。


Seiko Ananta Spring Drive GMT
表殼的打磨功夫做得怎樣,會直接反映在觸感上,口沫橫飛的吹噓,是騙不倒人的。Ananta系列是2009年精工的新成員,Spring Drive大家都習以為常,真正叫人嘩嘩聲,讚不絕口的其實是它的表殼質感。都說日本人處理細節一絲不苟,精工竟然把源自Katana日本刀的打磨技法,套用於表殼身上。我不曾親手體驗過日本刀的削鐵如泥,但Ananta表殼的手感,是前所未見的順滑俐落,邊緣稜角鋒利卻不刺手,不能蓋棺定論它的觸感全世界最好,但肯定是三甲人物。它不光線條鋒利,還非常光滑,因為它採用了近似琢磨鑽石的blade polish平面打磨技法,和普通的鋼殼拋光,分別豈止兩個層次!表殼推陳出新,機芯倒是返璞歸真,除了最基本的自動型號外,這枚大抵是比較簡約的款式,46mm精鋼表殼,搭載5R66 Spring Drive機芯,配備第二時區、日曆和72小時動力儲備顯示功能。後者特別是Spring Drive機芯的專屬標記,皆因機芯都配備了精工自行研製的Spron 510發條游絲,可以手上鍊儲能72小時,這亦是Spring Drive跟石英機芯最大的區別之一。


Quinting主席Pascal Berclaz
來自瑞士日內瓦的Quinting,自千禧年起,生產的千篇一律都是神秘腕表,無損表迷的寵愛有嘉,前美國總統克林頓,以及多位前任瑞士總統,都拜倒Quinting的裙下,所以Dior的Christal Mystieuse一出,讓大家都為之神往,兩大領域的巨擘,一個是潮流指標,一個是神秘腕表達人,比任何組合都惹人期待。Quinting主席Pascal Berclaz本是電子工程師,認為Christal Mystieuse好比歷史上的寶璣陀飛輪,透明表盤創舉,可是每位表匠的夢想。Pascal強調:「這是首枚以三維立體創作的腕表,表面由九塊獨立的藍寶石水晶碟構成,其中的小時、分鐘、秒鐘及慣性補償四塊轉碟均可獨立旋轉。」基於指針純粹依靠轉碟驅動,那管指針是固定的,都可以借轉碟之力運行,構造是前所未見的。問到Pascal對機械結合石英的看法,他解釋是機械或石英並不重要,背後的科技竅門也不是重點,the beauty of product才是首要課題,只要腕表好看,來買表的才不管是機械不機械,電子不電子。事實上,Christal Mystieuse採用了一台號稱為電子機械的機芯,超過三百塊組件,大部份都是機械部件,當中有一顆電池,壽命可達兩至三年。這種以電子推動複雜機械結構的造法,對於fashion watch特別管用,造型如何天馬行空都有機會實踐,又何必拘泥於機械與石英的取捨。


Dior Christal Mystieuse Diamonds
卡地亞有,Chaumet有,Louis Vuitton也有,由上年開始,同屬潮流界別的Dior都造到了mystery watch。為了首枚神秘習作,Dior不敢鬆懈,八年前動工,創作團隊包括製表師、汽車工程師及電子工程師,集思廣益,還拉攏了Quinting表廠合作,花了一千萬歐羅研發,製成這枚全透明藍寶石水晶表面的神秘腕表。聽到Quinting的名字,對此表不其然多了一絲的盼望,由2000年面世的第一枚Quinting作品起,他們只造神秘腕表,小三針型號尚且比較容易,計時表都是全透明的,更難能可貴了。Quinting為Dior造的神秘表,是表廠的最新發明,結構介乎傳統機械與石英之間。表面同樣玩弄錯覺藝術,你不會看到任何零件,因為它們全被放逐到表殼邊緣,表盤中央心臟位置,只有小時及分鐘兩支指針,弔詭在指針被點了穴,本身是不會走動的,要靠下面的透明表盤推動,驟眼看,就像兩根指針懸浮在表面上。去年44mm男裝版本先聲奪人,今年加添38mm款式,較男裝更讓人看得目眩,因為新型號加設了每秒轉動的水晶轉碟,上面鑲有多種珍珠貝母及鑽石,色調交疊在一起,還要轉來轉去,閱時其實不算最清晰,不過who cares?嫌辛苦幹麼要買神秘表,買大三針好了。

The New Quartz


Hamilton Pulsomatic
直接的表名,已經告訴我們腕表是甚麼葫蘆賣甚麼藥。「Pulsomatic」即是Pulsar及automatic的縮寫,Pulsar可是史上首枚LED電子跳字表,心臟是由電池驅動的石英機芯,在1970年誕生的時候,紅字紅玻璃的跳字時間顯示,曾經大行其道,和Omega可算是這類作品的一時瑜亮。為了擺脫電力不足的束縛,ETA很早開始研發機械和石英結合的新型機芯,最初稱之為Autoquartz,不知道為何最後胎死腹中。不過其優化版ETA H1970卻成功出台,初試啼聲的第一次貢獻了給同集團的Hamilton。上發條模式仿如自動機芯,首先透過擺陀活動來儲能,跟著IC合成電路板,為一顆accumulator輸送動能,然後這顆accumulator便可啟動LCD時間顯示。石英表最難解決的難關—電能不足,在這台機芯眼中根本不足為懼,只須上鍊大約25下,便可為accumulator儲滿高達120天的動力,用足四個月,上鍊都懶的人士佳音。


Rado Ceramica Digital Automatic
雙胞胎事件,影壇屢見不鮮,表壇也會偶一為之。這裡不是說外形倒模一樣,所指的是機芯。隸屬Swatch集團旗下的ETA,今年推出一台全新機芯,標榜機械與石英的融合,突破之處在於表面明明是電子跳字顯示,很自然聯想到,那是一台電池驅動的石英表,原來我們都被幽了一默,內裡其實是自動機芯的格局,以擺錘和發條取替電池,幫石英機芯「叉電」,上滿鍊後,行走120日都不成問題。大家心水清的話,是否似曾相識呢?沒錯,基本上,這表跟Pulsomatic操作原理是如出一轍的。Ceramica系列顧名思義,跟陶瓷切肉不離皮,以往計時、三針型號的陶瓷黑殼,亦給移植到新作,黑色啞面陶瓷表圈,表殼中間部份是黑色PVD處理的精鋼。近一、兩載,Rado有兩枚很出色的石英表,Ceramica Digital是顛覆常態的機械加石英跳字,r5.5賣的是Jasper Morrison的名氣和鬼才,你又愛哪一枚?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