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45年 | 港鐵Rado鐘將逐步消失 | 雷達表

大家近日乘搭港鐵時,有沒有發現一些有關「地鐵年代」的懷舊廣告?內容包括「波波」扶手、三桿式入閂機、一排式不鏽鋼座椅、Rado報時鐘等等。海報隨即引來網民關注,Rado報時鐘「被懷舊」了,是否它已經全部給拆掉?

幸好,不是。應該說:「還未是。」

情懷是不能取代

有媒體向港鐵查詢有關Rado報時鐘的去向,官方答案是:早期在站內安裝的時鐘將會陸續退役,但會探討時計可否保留作日後展覽用;再補充現時車站大堂和月台已設置乘客資訊屏幕,可同時顯示時間、天氣等資訊。

是的,時間仍然可以看到,但情懷就是不能取代;正如手機能無誤報時,但我們仍然喜愛佩戴機械腕表。

我們在網上找到一份1978年11月份的《華僑日報》報紙頭版,全版篇幅以「雷達表供應地下鐵路  世界最準確計時系統」為題,詳細介紹了這個報時系統。報道指當時雷達表的總裁魯菲博士,跟地下鐵代表在希爾頓酒店舉行移交儀式,移交的不是叫「雷達鐘」,而是「銫頻率計時器」,整個報時系統價值約港幣215萬元。銫是最柔軟的金屬,厚子運轉頻率為每秒92億次,準確性和穩定性超高,用來計時每日誤差可不超過百萬分之一秒!

全世界獨有設計

七十年代Rado為增加在香港的聲名地垃,開始贊助公共空間的大鐘,唯這類計劃並非公司長遠策略,所以除了香港以外,全世界其他地方不會找到這個設計。亦即是說,這個黑色方形的Rado報時鐘,是香港地下鐵路獨有的。這個當年被喻為全球最準確的報時系統,包括一具銫頻率計時器、一組設在地下鐵路行政大廈的石英振盪器母鐘、15具供15個車站使用的輔助石英振盪器,以及超過300個大大小小的「隨動子鐘」,遍布於自中區遮打道至觀塘道沿線各個車站內。當中母鐘作為中央報時系統的大腦,替地下鐵包括月台、辦公室及車廠等地方的「隨動子鐘」(包括各種跳字鐘)同步報時。之後再有資料顯示,Rado共贊助了1,079個隨動子鐘,總價值超過港幣500萬元。

哪裡仍有Rado鐘?

為市民提供準確報時間40多年的Rado鐘,跟港鐵的合約早已完結(港鐵曾在2020年公開招標站內掛鐘,是否意味合約在千禧年代屆滿?),不過港鐵仍然保留Rado鐘掛在站內。但由於耗損了的零件不能更換,所以雷達鐘隨時日流逝便給一個一個拆除⋯⋯讀者大概會問,現時哪裡仍有Rado鐘的蹤影?根據facebook專頁《香港老美 老香港的美學印記》今年3月報道,雷達鐘的下落是:

—港島線應已全拆掉;

—觀塘線的樂富站、九龍塘站仍有;

—荃灣線大部份車站仍有;

—東涌線的香港站、九龍站站、奧運站仍有。

想趁Rado鐘仍未全面消失前再看看它的讀者,可以根據以上資訊找找。

伸延閱讀1:材質大師Rado

由Fritz、Ernst和Werner Schlup三兄弟於1917年創立的瑞士鐘表品牌Rado,當時只是一家在瑞士Lengnau村莊的小工坊,早年以生產機械機芯為主,直到1957年才開始製作腕表,當年品牌的座右銘為:「若能想像,即能創造;若能創造,即能實現。」Rado這個字,在世界語言中有「車輪」之意,品牌是物料專家,早在1962年已採用超耐磨硬金屬推出DiaStar腕表,是為世界上第一款防刮時計;現時大流行陶瓷物料,Rado早在1986年已經應用於Integral精密陶瓷系列,那年也是品牌加入SMH集團(1998年改名為Swatch)的一年。贏得「材質大師」之名的Rado,在2002年推出了維氏硬度高達10,000的V10K系列腕表,成為健力士紀錄最硬的腕表。

伸延閱讀2:由「利刀」到「雷達」

Rado在上年紀五十年代進軍香港市場,當時的代理商是太平洋行,並把Rado譯作「麗都表」。但藍色勞力士「藍勞」跟「難撈」諧音不吉利一樣,當時「麗都」的發音跟「利刀」相像,所以很多零售商都不願大量入貨。轉捩點是香港鐘表大王、香港鐘表業總會永遠名譽會長孫秉樞博士(2021年11月離世)在1954年加入太平洋行鐘表部,他看到問題所在,立刻就將品牌改名為「雷達」。由於Rado讀音跟Radar相似,而Radar雷達在五十年代是高科技象徵,之後再配合博士的宣傳口號「一雷天下響,發達無限量」,腕表在香港便日漸受歡迎了,這亦是孫博士人生中最引以為傲的一件事。

伸延閱讀3:銫頻率計時器為何那麼準?

在機械表世界,COSC很準、Chronometre很準、Spring Drive也很準,不過跟石英機芯的準繩度仍有一大段距離;但要把石英及原子鐘相比,更是蚊髀跟牛髀的天壤之別。

原子共振頻率每秒以數億計,以它來定義及計算時間稱得上分毫不差,近數十年來應用於電視廣播及全球定位系統衛星的訊號。

以原子共振頻率量度時間,是1879年首次由英國物理學家Lord Kelvin提出,而第一個以氨微波激射器製作的原子鐘,在1949年誕生於美國國家標準局,當年只是分子鐘命名,準繩度甚至比石英鐘更低。

到了1955年,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利用穩定性十分高的銫原子(Caesium)建造了第一座準確性超高的原子鐘,300年出現的誤差也不到1秒,相當驚人。自1967年起,世界標準時間便以銫-133的原子振動頻率來計算,其精準度可達1億年內不出現誤差。而這個銫原子,也就是Rado鐘所採用的元素。

不過更驚人的,是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在2015年研發的鍶原子鐘,只要透過紅光偵測鍶原子的自然振動,便能做到150億年內都不會出現正負一秒誤差!150億年是甚麼概念?是一段比宇宙存在時間更長的概念。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