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ral二十周年對談 | The Lavish Attic 創辦人 周寶琴:收藏腕表的口味不是基於地域的分別,而是客人接收資訊的多寡

過去20年你最喜歡的腕表是哪一枚?為甚麼?

如果只能選取一枚最喜歡的表,我會揀Phillipe Dufour的Grande et Petite Sonnerie。因為這枚手表無論從工藝、歷史、腕表製作上都是一件非凡的藝術品。正因為它的獨特性,以致在2021年的拍賣會上,它能以連佣金近475萬瑞朗成交,刷新拍賣場上最貴獨立製表的紀錄。這枚手表喚起大眾的目光,令獨立製表師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青睞。以往,製表師就是工匠,市場聚焦集中各大熱門「品牌」。Phillipe Dufour這枚手表一夜之間改變了整個鐘表業生態,不單獨立製表師的地位得以肯定,更激起世界各地收藏家的熱情,帶動小眾品牌的發展,讓手表的製作更趨多元化,令行業百花齊放。

環顧整個鐘表行業,這20年來有甚麼大事令你印象最深刻?

在這20年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AP House的出現,它改變了傳統手表零售的一貫模式。一直以來的主流銷售模式,都是品牌找當地的表行合作,經代理或零售商去接觸客人。AP House利用了一整個空間去展現品牌的個性,也方便直接了解客人的喜好及需求。新的市場經營模式似乎漸漸成形:品牌直銷產品,配上更貼合品牌形象的店舖裝潢,和顧客有更緊密的接觸,令手表批發和零售的角色日漸減退 。

你對過去20年整體鐘表行業發展有甚麼看法?

在過去20年鐘表發展一直是實用、工藝並行,比如說Urwerk 的總製表師Felix Baumgartner曾言,他是看到了市場的需求,他創作的手表既為實現自我,也為滿足客人渴求 。20年後的今天,買賣雙方會否多了投資及回報的考量 ?還是仍以鑑賞的角度為主?這似乎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欣賞動機。

顧客對腕表的要求、口味在過去20年間有否重大的轉變?香港或國內顧客在這兩方面有明顯分別嗎?

在過去20年期間,我相信顧客對腕表的要求和口味與以往有很大的分別,這是因為有很多不同的款式出現,例如表殼設計、時間表達的方式以及功能上都有很多創新的元素,以供客人有更多的選擇。與此同時,客人有更多機會參與腕表設計,對款式起了一定的影響。

以往香港及國內顧客是有一定的分別,因為香港是早於國內顧客收藏手表,所以會有更加多樣化的要求 。但近年,隨著市場的開放、社交媒體的發達、資訊的開放,林林總總的觀念在群體間建立。不分香港、國內或海外 ,收藏腕表的口味不是基於地域的分別,而是客人接收資訊的多寡、是否留意社交媒體,這些都影響了客人的認知、視野、接受能力及自信 ,從而決定自己喜歡的手表 。

對表壇的下一個20年有何展望?心目中有沒有期待甚麼新功能、新設計的出現?

我是非常期待多方面的突破,包括新功能、物料、設計,以至大眾對鐘表的鑒賞能力 。如果表壇能摒棄一味追求拍賣天價,能放下對保值的迷思,明白優劣不以銷售額計算;客人也更勇敢表達個人喜好,自由選擇能展現個性的鐘表,我是喜見表壇的百花齊放 。

新功能或新設計,最理想應該是構想及研發完善才推出市面的,這是對客人應負的基本責任 。而不論各種功能,最重要是易於維修,那手表才能傳承下去 。行業中人才輩出,我也拭目以待 。

對你而言,《Spiral》過去20年給你的印象是甚麼?未來你又希望《Spiral》為你帶來怎樣的改變或驚喜?

《Spiral》雜誌在過去20年擔起聯繫品牌及顧客的重要橋樑,讓一眾表迷更了解各腕表的特色。由於社會急速變化,社會網絡走向多元化,每個人都非常容易在網絡上接觸到資訊,所以雜誌要尋求一個出路,這似乎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

媒體身兼數職,既要在變化中整理出脈絡,亦要順應市場走向,更要主動帶領讀者 。市場想要怎樣的媒體?媒體又如何定位?老掉牙的問題卻值得深思。如果雜誌不需求快求新,而更講究深、遠,集中筆墨去把一個題目鑽研到極致,讓每期都成為值得拜讀的收藏,那又將會創造出一個怎樣的氣氛呢?

世界各地的數據都反映出,香港一直高踞鐘表市場進出口前列。假若有天,收藏家提起香港時,不只是聯想到買賣成交,還能有看高一線的本地媒體,相信我們香港也能引以為傲 。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