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防磁表 | IWC Ingenieur SL | 一文解讀表款誕生背景、名字意思、五個重要年份
IWC Ingenieur系列回歸,既沒有如十年前般使用人海戰術,就一款Ingenieur Automatic 40在Watches and Wonders現身,也未有如上一代般採用「元祖」設計,而是選擇了更具代表性的Ingenieur SL造型,由於是單一作品,形象反而更清晰明確。在WW期間,我們已撰文介紹回歸作,但明白還有很多人對Ingenieur的系列背景感到陌生,故本文將帶大家一起重溫Ingenieur SL的誕生及變化,看看它如何由大變細,再由細變大,最後再回到原始。
Ingenieur的誕生
Ingenieur於1955年面世,以防磁功能為賣點,專門為需要於高磁場環境工作的專業人士而設計,如工程師、物理學家和醫生等。系列首作採用傳統的㘣殼設計,配簡潔易讀的單色表盤,內裡是品牌首款自家開發的自動機芯8531型,配有高效能的比勒頓上鍊系統。為了保護機芯免受磁場影響,腕表特別加入軟鐵內殼作阻隔,而這項技術最先是用於品牌為英國皇家空軍所打造的專業導航腕表,同樣有抗磁需要的Mark 11之中。
為甚麼要創作Ingenieur SL?
可有想過,為甚麼七十年代會出現這麼多鋼製運動表?其實與經濟大環境有關。1971年,美國單方面停止向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出售黃金,使美元與黃金變相脫鈎,促使雷頓森林協議於數年後終結。在這短短幾年間,每盎司黃金的價格漲了三倍,與此同時,美元不斷貶值,美元兌瑞士法郎由七十年代初的1兌4.3下跌至1978年的1兌1.5。這對瑞士腕表業做成極大影響,其時IWC以金表為主,於是產品成本升了三倍,腕表格價亦同樣升了三倍,結果當然是出現斷崖式銷售下滑。為了應對危機,IWC決定推出以不鏽鋼製的高級運動腕表,以降低對黃金的依賴,規避金價上升的風險,而該款作品就是Ingenieur SL。
來自Gerald Genta的Ingenieur
IWC很早已意識到危機將至,在1960年代末期,品牌高層已有開發「全新、巨型Ingenieur不鏽鋼腕表」的想法,可惜首批原型腕表無法通過嚴格的撞擊測試,於是IWC決定找外援,在1972年找來腕表設計師Gerald Genta重新設計Ingenieur,Genta於兩年後呈交設計,成品於1976年誕生,取名為Ingenieur SL。
新設計與原來的Ingenieur分別甚大,新表殼尺寸增大至40mm,配飾有五個凹孔的鎖入式表圈、採用整合式H形鏈節表鏈,表盤亦刻有獨特紋理,造型煥然一新。內置8541型自動機芯,機芯安裝在橡膠緩衝墊上,以達到最佳的防震及防衝擊效果。
雖然Ingenieur SL風格創新,亦成為了後來大多數人對Ingenieur腕表的第一印象;但其時巿場反應平淡,1976年至1983年間只售出一千多枚。不過,我們也不能簡單粗暴地歸咎於腕表不好,因為其時表業還同步面對可怕的「石英風暴」,相比厚實的機械表,顧客更傾向輕薄的石英表,這轉變帶來的衝擊是不能小覷的。
Ingenieur SL中的SL是甚麼意思?
IWC指取名「SL」的最初靈感是來自一家德國汽車製造商所生產的知名車款,相信所指是Mercedes-Benz SL-Class。順帶一提,IWC自2004年起便和Mercedes-Benz旗下的Mercedes-AMG車隊成為合作夥伴,也算是有緣了。另一方面,品牌雖未有就「SL」下一個確實的定義,但仍傾向以此代表系列的高端運動表理念,故在意大利文中代表「Super Lusso」、在法文則指「Super Luxe」,也是英文中的「Steel」及「Luxury」。
Ingenieur SL演變之五個重要年份
一、1976年:誕生
Ingenieur落到Gerald Genta之手,直接來一次改頭換面的大工程,那個飾有五個凹孔的表圈、格紋表盤,以及H形鏈帶成為了Ingenieur的標誌設計,那時Ingenieur SL更憑著40mm尺寸得到Jumbo之名。其時IWC有意以Ingenieur SL開拓運動鋼表巿場,首作自然是不鏽鋼款,但接下來幾年亦陸續推出了黃金及不鏽鋼配黃金款,例如產於1978年的Ref. 9232,其表殼及鏈帶皆以黃金製,極為重手,絕對是真材實料,但只製作了55枚。
如前文所言,IWC當時處於石英風暴之中,在致力保留機械表製作技術,不想放棄機械表生產的同時,也要順應潮流推出石英表款,故Ingenieur SL也有推出石英表,如1980年的Ref. 3303便內置2250石英機芯,腕表較薄,採用14K黃金及不鏽鋼製作的表殼及鏈帶,襯金色表盤,同樣屬少數產品,產量少於50枚。
二、1983年:小尺寸,高防磁
1983年,IWC為Ingenieur系列新增了Ref. 3505細碼款,表殼尺寸減細至34mm,但保留了五孔表圈及H形鏈節表鏈,除了格紋表盤外,還有換上純色表盤款,造型較為雅致。兩年後,推出新一代的Ref. 3506,造型相近,除了不鏽鋼款外,還有推出少數的金鋼款,如上圖的IW350611便用上14K黃金配不鏽鋼表殼,襯白色表盤,內置3753型自動機芯,表盤也會印有「AUTOMATIC」作識別。
至八十年代末,能夠抵抗500,000 A/M磁場的 Ingenieur 500,000 A/m(IW350808)登場,重申了系列的高防磁效能。話說在八十年代中,IWC與瑞士冶金專家Steinemann教授和Straumann博士聯手製造了一款接近完全防磁的腕表,方法是在機芯裝配由特殊鈮鋯合金製成的游絲,利用其順磁性的特質,避免受磁場影響,腕表更在MRI 掃描儀中進行測試,證實抗磁效能可至370萬 A/m。此研究結果促使了IW350808的誕生,它仍是採用34mm不鏽鋼表殼,殼左側刻有「500,000 A/m」字樣,內置37590自動機芯。
三、2005年:回歸大尺寸
Ingenieur系列在90年代變得低調,雖然也有新作推出,但風頭及不上同門系列。直至2005年,系列50周年之際,Ingenieur系列才重新回到大眾視野,腕表一改多年的纖細造型,回歸大表殼設計,表殼尺寸達42mm,造型仍然以Gerald Genta所設計的 Ingenieur SL為藍本。新作編號 3227,採用三體式不鏽鋼表殼及螺釘式底蓋,表圈飾有五個孔洞,配整合式鏈帶;內置80110自動機芯,配有比勒頓自動上鍊系統及一體式吸震系統,在軟鐵內殼保護下,抗磁效能至80,000 A/m。
其後系列不時推出新款型,如的2007年有具有七天動力儲備的Big Ingenieur(Ref. 5005),表殼加大至45mm,其後又推出尺寸達46mm的Ingenieur Automatic Mission Earth(Ref. 3236) 。
四、2013年:大陣仗更新
2013年,Ingenieur系列經歷了一次大更新,其中一個重要契機就是IWC與Mercedes AMG Petronas Formula One Team結成合作夥伴。品牌設計師從F1賽車汲取靈感,把技術及設計應用於Ingenieur腕表,當中重頭戲便是Ingenieur Automatic Carbon Performance(Ref. 3224)。
碳纖維是F1的常用物料,在這年破格地用以製作Ingenieur Ref. 3224腕表的表殼、表圈及表盤,其表殼的製造原理與賽車的車身相同,首先將浸過環氧樹脂的纖維板塑造成形,然後於高溫高壓中烘焙,之後進行樹脂硬化處理。表盤則由碳纖維斜紋編織而成,每束縱向纖維均與橫向纖維束上下方各交纏兩次編織,形成特別圖案。配襯以橡膠製作內襯纖維的表帶。腕表為全黑設計,首次登場時是以黃色作點綴,翌年則推出綠色款(改配陶瓷表圈),限量1,000枚。
這次比過去每一次也大陣仗,多款新作同步現身,由基礎三款、計時至雙時區,還有複雜款如Ingenieur Constant-Force Tourbillon(Ref. 5900),以及具備萬年曆及數字日期顯示Ingenieur Perpetual Calendar Digital Date-Month(Ref. 3792)。
五、2023年:Ingenier SL回歸
在2016及2017年,IWC推出了以元祖為藍本的Ingenieur腕表,SL款退下火線,直至2023年,即今年,Ingenieur SL又回來了,連帶系列也重回焦點。
今年新作名為Ingenieur Automatic 40,甚有當年Ingenieur SL “Jumbo”的風采,同樣是40mm不鏽鋼殼,配H形鏈節鏈帶,襯由縱橫交錯線條組成的格紋表盤,最大改變是表圈的五孔變作五顆功能螺絲,不再是凹孔裝飾。機芯換上32111型自動機芯,具五天動力儲備。腕表共4個型號,除了配黑面、白面或藍綠色表盤的不鏽鋼款外,還有配灰色表盤的鈦金屬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