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ko日本直擊(上集):米奇鐘與博物館

如果要在瑞士表壇挑選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品牌,說是勞力士,百達翡麗會不高興;說寶珀的歷史最悠久,試問於1705年已建立表廠的JeanRichard又情何以堪?

東瀛製表史相對簡單一點,服部金太郎於1881年成立服部時計店,再於1892年建立精工舍時計(Seikosha),史上首枚日本腕表Laurel(1913年)、史上首枚日本製潛水表(1965年)、史上首枚石英表The Quartz Astron(1969年)等等,統統都是精工的出品,歷史地位和代表性,都以他們最為德高望重。

擁有深厚歷史是不足夠的,學如逆水行舟,精工就是最勤奮的逆流大叔,機械表出現危機的時候,他們積極研發石英表;石英表及不上機械表的工藝化人性化,他們創製結合兩者的Spring Drive;近年又努力研發Grand Seiko所用的機械機芯,逆流而上的精神教人拜服。

這次日本Seiko之旅,行程「只有」6天,但我們卻要走過精工140多年的歷史時光隧道。

由品牌的發源地,到濃縮了發展歷史的博物館,再到Spring Dirve的搖籃地,以及孕育Grand Seiko的橋頭堡,貫穿了精工百多年的發展脈絡。

今期我們先帶領大家回到過去,參觀位於銀座的Seiko Museum Ginza,了解品牌百多年來到底發生過甚麼事?版位所限,下期再深入精工旗下兩大製表廠房。

眼前的銀座和光百貨鐘塔,率先敲起了精工之旅出發的響鐘。

萬丈高樓從塔起

這次不是日本Seiko之旅嗎?為甚麼第一站登上銀座和光百貨的頂樓?又為甚麼時鐘換了米奇老鼠的造型?

因為追源溯本,這座和光百貨跟精工的關係千絲萬鏤,精工和2023年慶祝百歲生辰的迪士尼,又是相識良久的老朋友。

生於1860年的服部金太郎(Kintaro Hattori),被譽為日本鐘表之王,要不是他,今天有沒有精工這製表皇國也說不準。早於1877年,服部金太郎開展了他的維修鐘表業務,之後的1881年,年僅21歲的他創建了服部時計店,主力販賣從外貿公司引入的進口時計,雖然當時江戶時代的顧客慣性延後付款,但服部金太郎堅持每月準時繳清外貿公司的款項,逐漸建立良好名聲,發展一日千里。1892年,服部金太郎成立精工舍時計(Seikosha),日文裡「Seiko」發音等同精巧、成功的意思,跟中文精工的含義不謀而合。再到1894年,他更購入銀座四丁目交匯處的一座大樓,作為翌年正式營業的店舖橋頭堡。說到這裡,大家或許已經猜想得到,那裡正是今天和光百貨的所在地,建構了最原始的鐘塔。

可惜經歷過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元祖的鐘塔並沒有保存下來。今天我們看到的鐘塔模樣,其實是1932年重建之後的成果。建築充滿新文藝復興的風格,弧形設計的大樓,橫跨十字路口的兩面,頂層的鐘塔樓高9米,四面的鐘盤則高約2.4米,每一面接近正向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居高臨下,俯視著銀座最繁華的路段。所以它不僅是銀座的地標,也是精工最具代表性的發源「地」。

時間掌握在米奇手裡

2023年對米奇特別意義重大,雙喜臨門,既是米奇老鼠的95歲牛一,也是迪士尼百歲壽辰,精工很有心,推出過兩款迪士尼100周年紀念表,特別印上米奇圖騰,雙雙限量100枚,自然早早便售罄;另外就是將和光鐘塔的其中兩面,粉飾成趣致米奇鐘,改裝為粉藍面的鐘盤,再以米奇雙手取代時、分針,非常矚目。大家可能對精工和迪士尼的密切關係十分好奇,原來早於1961年,日本國內第一枚攞正牌打著迪士尼旗號推出的卡通腕表,正是精工生產的Disney Time,數數手指,相知相交六十多年了。

若然大家今天前去這座鐘塔朝聖,沒看到米奇老鼠大鐘,別以為我們的圖片造了甚麼手腳……因為在踏正2023年11月18日、米奇老鼠的95歲生辰,鐘塔上的米奇鐘便已功成身退,換回最原始的設計。

我們一直說和光鐘塔,其實應該要改口了,事緣2022年,精工旗下的和光百貨進行改裝,大樓頂層的鐘塔附近加建空中花園,並將和光百貨本館易名為Seiko House Ginza。

空中花園建成之後,成為了欣賞鐘塔的最佳位置。然而,鐘塔並非向公眾開放,只有獲邀的貴賓才有幸登頂。感激精工香港代理通城的協助,我們一行人獲邀到這秘密花園近距離接觸燈塔,近在咫尺仰視米奇鐘,並在整點的時候,聆聽鐘塔報出的西敏寺鐘聲。

除了鐘塔,地面亦有另一個米奇鐘一唱一和,櫥窗裡的米奇鐘沒有發出西敏寺鐘聲,但米奇雙手卻會手舞足蹈,配合周遭的燈光及音樂效果,極富歡樂氣氛。

百年樹芯

離開米奇鐘塔,下一站我們來到六層高的精工博物館(Seiko Museum Ginza)。日本人的細心,實在超乎我們想像,光光是博物館的正門,已夠吸引來賓駐足觀賞大半天。

先交代一下博物館的背景。遠在1977年,精工已萌生公開品牌歷史的展覽場館,在Seikosha總壇設立了Seiko Institue of Horology展覽廳,初期只有限度開放,去到1981年,品牌乘著創立100周年的大日子,著手籌劃更全面詳盡、以時間及時計為主題的歷史展品,並於1999年以預約形式開放予大眾參觀。

從小小的展覽館,2012年發展出博物館的雛型,並正式命名為「The Seiko Museum」。及至2020年,博物館升格遷往銀座,鄰近精工總公司及如今的Seiko House Ginza。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沒有辦法第一時間造訪全新的博物館,這次總算得嚐所願。

為甚麼說博物館的正門引人入勝?因為那裡的三棵樹和一個座鐘,皆蘊藏玄機,不是普通的門面裝飾。要留意的是,三棵樹其實不盡相同,一棵名為「Clock Tree」,以10種不同的大鐘零件圖案構成,例如大型機械人偶裝置的齒輪等;另外兩棵樹稱作「Watch Tress」,概念如出一轍,借鏡10款Seiko腕表的機芯部件,比如平衡擺輪、擒縱叉、星形輪等,組成猶如pixel art的像素樹。

像素樹最過癮的地方,是考大家眼力的心思,除了成千上萬的零件之外,更蘊藏了5個額外的圖騰,包括計時器採用的心形輪、石英表內的音叉形震盪器、服部時計店的標記、日本第一個電視廣告中的雄雞圖案,以及Grand Seiko標記,我們好不容易才找到右圖中的GS logo,要是大家有機會去到博物館,不妨挑戰一下找出五大圖騰。

一見鐘情

博物館正門除了機芯樹目不暇給,隔壁的Rondeau La Tour巨型大鐘,同樣扣人心弦。精工除了是日本機械表和石英表的先驅,原來在大型戶外機械人偶大鐘的發展上,也是舉足輕重,1984年建成的Mullion Clock大鐘,就是品牌的得意之作。

2019年,精工於當時的和光百貨本館,建設了Seiko Rondeau大型座鐘,內藏機械人偶和擺鐘。之後下圖的Grand Pendulum Clock Rondeau La Tour,則落戶於精工博物館門外。大鐘高約5.8米,鐘擺約長4.6米,由電磁鐵模式仿效鐘擺的頻率。

每隔30分鐘,音樂便會響起,同時人偶和齒輪開始轉動。不說不知,大鐘奏起的〈Moving ahead. Touching hearts〉樂曲大有來頭,旋律由精工員工提議及編寫,再經精工集團主席及行政總裁Shinju Hattori(服部真二)編曲,別具意義。

欣賞機芯樹需要眼力,觀賞機械人偶大鐘則要捉緊時機,最好入夜時分前去,因為大鐘定時上演一場七彩燈光秀,七種顏色會一個接一個、從大鐘由下而上輪流顯示,最後組成七色彩虹,才慢慢回歸正常的白色燈光狀態。

浴火重生的精工

參觀精工博物館,建議大家務必去看看一個又黑又殘的展品,它不是甚麼裝置藝術,而是精工如何浴火重生的見證。

1923年,日本關東地區經歷極為嚴重的地震,摧毀了服部金太郎一手建立的製表王國,廠房、鐘表店甚至其家園無一倖免。無論順境的時候表現多麼優秀,不能逆境自強,最後也不會得到成功。地震之後,服部金太郎痛定思痛,即使已年屆62歲,也迅速收拾心情力圖挽救殘局,只需數個月的光景,他已恢復服部時計店的運作,又重建了臨時的精工舍工坊。更重要的是,地震前不少客戶交來了有待維修的懷表,一場無情的大火,銷毀了多達1,500枚存倉的數量。大圖中的展品,正是後來從火場頹垣敗瓦中尋得的殘骸,另外旁邊亦有一個附上標籤的懷表,統統被燒得不似表形……

遇上天災,保險也不是全部受理……但服部金太郎下了最正確的決定,他認為沒理由要信任精工、把懷表送來維修的客戶承擔損失,於是向所有客戶補償同等的全新懷表,徹底挽回了客戶的信心,聲名大噪。

之後服部金太郎更是發奮圖強,地震發生之後區區一年(即1924年),他們推出了以Seiko命名的第一款腕表,開啟了遭逢巨變後的全新章節。原本於地震之前,精工已完成六個新表prototype,經歷又地震又大火的試煉,當中兩個試辦竟然保存下來,品牌特別以「Glory」名字稱之,直至1924年才刻上「Seiko」的名字重新開始。

東瀛第一表

博物館的另外一個重要賣點,當然是精工歷史上的標誌性作品,從掛牆鐘到懷表再到腕表,可見品牌努力不懈的創新思維。

話說服部金太郎於1892年建立Seikosha精工舍工坊之後,將大部份生產程序納入自家廠房,達成垂直整合的生產模式,廠房不光製作及組裝鐘表機芯零件,更可出產大部份的表盤、指針、木製外框等外部組件。起初廠房以生產掛牆鐘為主,落成後的僅僅兩個月,精工便已創製了旗下首枚八日鍊掛牆鐘,另外一枚產於1908年、八角形的鐘擺掛牆鐘,更獲得於越南河內舉行的世界展覽金獎,證明了Seikosha出品備受國際注目的歷史。

Seikosha創立三年之後,精工再研發出旗下首枚懷表「Timekeeper」;至1913年,更是破天荒製造了日本史上第一枚腕表Laurel。雖然當時世界其他地方已著手發展量產的腕表,但當時日本技術相對落後,對於整個東瀛製表業界來說,Laurel確實是開天闢地的嘗試。2014年,腕表更被日本機械工程師協會(Japan Society of Mechnical Engineers)認證為「機械遺產」(Mechanical Engineering Heritages),反映了腕表的歷史價值。

昔日製表技術尚未成熟,沒有電腦藍圖可依,機芯都是依靠表匠經驗組裝,腕表機芯體積又只有懷表的五分之一,所以表匠會在同一套機芯組件刻上相同號碼,確保基板、搭橋等鑽孔時絲毫不差。又是眼力大作戰的時候,博物館內展示了Laurel的分拆機芯部件,大家可看到不同部件對應的號碼嗎?

石英革命先鋒

1969年12月25日,精工為表壇帶來了極具意義的聖誕禮物,創製歷來第一枚石英腕表The Quartz Astron,精準度較傳統機械表高出100倍,價格亦頗匪夷所思,當時定價45萬日圓,相等於一台大眾化的汽車。

台上一分鐘,原來台下精工的確花上十年功,早於1959年,品牌已推出尺寸大約等於大型儲物櫃(高210cm)的Quartz Master Clock,應用於廣播站身上。1963年,再誕下Crystal Chronometer,尺寸縮減至長20cm;然後到了1969年,Quartz Astron的身高大約只有3cm,體積相比最初的Quartz Master Clock只有三十萬分之一;甚至乎,在石英表面世之前的一年,精工亦曾創作了世上首個掛牆石英鐘,推動石英表發展確實不遺餘力。精工於石英表發展初期曾豪言:「有朝一日所有腕表都會以石英模式製作。」根據品牌的調查,2019年全球生產的腕表之中,石英表佔據高達97%,果然一語成籤。

其實在石英表萌芽之前,精工已從另一個方向致力發展準繩時計,就在1960年,第一枚Grand Seiko問世,走時準繩度規範於每天-3至+12秒,售價約為2.5萬日圓,相等於高級政府人員一個月薪酬的兩倍,屬於真正的奢侈品。乘著Grand Seiko當頭之起,品牌曾連番參與瑞士Neuchatel Observatory的腕表走時精準度比賽,屢獲極高評分。

除了石英表和Grand Seiko始祖,博物館內還展出了不少專業計時裝置,例如可精準至1/1,000秒計時的儀器,成為不少國際游泳及田徑比賽的指定計時,那個鮮黃色的顯示器,大家都不會陌生。另外我們也留意到一個機械人偶展品的背後,安裝了一個大型掛鐘,原來為了上不到和光鐘塔的大眾人士,精工特地倒模了一個跟鐘塔鐘盤同等大小的仿製品,藏於博物館之內,一上一下互相呼應。

讀萬卷書不如行博物館,有機會身處銀座的話,不妨預約參觀這座精工博物館,保證令你樂而忘返。

詳情按此

精工之旅下集


上集溫完故,下集當然要知新。完成銀座尋根之旅,我們繼續再上征途,探尋精工現代製表重鎮,遠赴岩手縣的Grand Seiko生產基地——雫石高級時計工房,以及長野縣的Spring Drive搖籃——Seiko Epson信州時之匠工房。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