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ko日本直擊(下集):製表心臟雙城記 | Grand Seiko Studio Shizukuishi雫石高級時計房 | Seiko Epson信州時之匠工房

上期精工之旅,先出發往可能是東京其中一個最繁華的地區——銀座,留連那裡最頂級最奢華的和光百貨,以及遊人絡繹不絕的精工博物館;下集鏡頭一轉,走進人煙罕至的深山幽谷,分別造訪位於岩手縣的雫石高級時計工房,和坐落長野縣的信州時之匠工房。

銀座的和光百貨,原是精工發源地,要不是服部金太郎於那裡創立了時計店,便沒有今天蜚聲國際的精工;但話說回頭,現在要不是雫石和信州的兩大製表心臟,也不可能向和光百貨源源不絕供應出精工腕表,大家也不可能在和光百貨內的精工旗艦店內找到甚麼銀座限定Spring Drive、銀座專屬Grand Seiko、銀座獨賣King Seiko等等……

事不宜遲,立即帶大家出發勇闖雙城,探索腕表背後的靈魂心臟。

雫石高級時計工房

最賞心悅木的廠房

要不是事前對行程略知一二,不知就裡還以為香港代理通城帶著我們去了自然教育徑、環保教育中心……

雫石廠房名為Grand Seiko Studio Shizukuishi,可以大膽說,即使彼此都是山明水秀,但大家也不會誤會這是位處侏羅山谷的瑞士鐘表廠房,雫石就是雫石,富有濃厚的東瀛特色。趨近廠房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塊藍色方形招牌,鎮守前門,後面就是三角形尖頂、傾斜屋簷的廠房大樓,一眼便知設計師並非泛泛之輩。

自然素材

沒錯,廠房於20201年7月20日正式開幕,佔地近21,250平方尺,因為疫情之故,大部份傳媒去年才有機會踏足這個精工全新製表基地。廠房的設計師為隈研吾(Kuma Kengo),得意傑作包括外牆像瑪瑙石盒子的大阪LVMH大樓、每個樓層傾斜角度不同的淺草文化觀光中心、取材自日式屋簷的東京國立競技場等等。後者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使用了雪松木材為主要建材,跟表廠不謀而合,木材同樣蹤影處處。

隈研吾先生針對Grand Seiko的品牌理念「The Nature of Time」,埋手設計貫穿自然與時間的連繫,他表示自然和時間應該是一體的,選用木材便最適合不過,而且他認為廠房不該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反而值得跟周遭的大自然、山脈、天空等融為一體,建立彼此強烈的bonding,才能令廠房和腕表世世代代相傳下去。

廠房內的天花、樑柱和屋簷等,均以木材製成,跟外圍的大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我們到底看表還是看風景?

融入大自然、親親大自然,不是在表面畫座山、畫片海便行,精工和隈研吾要建造的,不光是一座表廠,更是一座被自然事物包圍的廠房,周遭的地方,種植了超過1,000顆樹,每一棵樹更有專屬號碼以茲識別。廠房正門對開的草地空間,更設置了一個birds hotel,為雀鳥或蜜蜂等提供棲息之地。

去到廠房的另一邊,又有一個名為「Waku Waku Biotope」的生態小區,為各種生物提供最接近自然的棲息空間,並建設了水源循環再用的機制,此外池邊亦種植了52種當地獨有的花卉及樹木。參觀廠房當天,我們花在遊覽大自然環境的時間,動輒不比觀摩製表過程少……

鮮明的木

廠房的樑柱、屋簷、牆身,大多以木材製成,但表面卻有不平凡的飾紋,因為那是隈研吾先生喜用的日本傳統木造建築技藝「Yamato-Bari」,昔日常見於日本佛塔的木牆裝飾,用以塑造不完全平坦的表面,強化光影對照,經隈研吾之手重現於現代的表廠建築。看完松木建材,將目光移向表廠的右邊,遠處就是岩手山的所在地(右頁大圖),山峰白雪皚皚,當下不知多想找來一枚飾以岩手山紋表盤的Grand Seiko,對照一下遙遠的山……

面對大前方岩手山的美景,表匠們自然工作得特別起勁。
室雅何需大,芯強何需多

看到左頁大相中的雫石廠房,大家或許數算著內裡的表匠數目,沒有想象中的多,但要強調一點,這裡是Grand Seiko的搖籃,不是Seiko的,人數不是重點,質素才是品牌考量的地方。造訪廠房其中一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品牌對表匠的造詣劃分了金、銀、銅不同等級,並清楚列明不同範疇,比如腕表的組裝及校正、手工雕刻、金屬表面打磨、模具塑形等,在當眼地方公諸於世,最高級的「Gold Meister」,在品牌的標準裡等於「Worldclass」世界級。這個表匠排行榜更有傳承的意味,金匠領導著銀匠,銀匠又輔導著銅匠,最重要是賞罰分明,資格每兩年覆核一次,造得不好便有機會被降級。廠房的人悄悄告訴我們,去年就有一位表匠從銅匠裡除名,鞭策著他們努力上進,晉升至更高排名或保留原有級別。

金榜題名的表匠,位位都是該界別的頂尖人物。
GS大寶藏

除了表匠排名榜,因為這裡份屬專門孕育Grand Seiko的地方,當然少不得輝煌歷史的介紹。其中一個展櫃,基本上已粗略交代了精工歷年最重要的里程碑。其實詳情上期已有所涉獵,但為了方便大家,這裡再重溫一下。服部金太郎於1895年選址銀座四丁目,亦即和光百貨的現址,建立了服部時計店,奠立了精工的基礎。後來於1913年,服部先生正式推出日本第一枚國產腕表Laurel;及至1956年,精工旗下的Epson廠房發揮重要作用,創製了旗下首枚機械表Marvel;最後當然輪到Grand Seiko出場,1960年正式問世。承先啟後,另一邊廂當然也展出了近代一點的GS型號,例如造型極具代表性的62GS、 44GS等,又或搭載9R Spring Drive、9S85高頻機芯的款式等。

從服部時計店到Grand Seiko,概括了早期精工的製表發展。
歷史上首台9S機芯,就是在雫石廠房這裡誕生,這是最新一代的9SA5機芯。
拆解後的Cal. 9SA5,可見273顆不同部件。
走廊看世界

雫石廠房的設計很具人性化,雖然大部份製表重地並不開放予公眾進入,但觀賞是無任歡的。廠房右側的一條走廊通道,正可讓來賓從透明玻璃細味表匠的日常工作,是的,很像一座觀景台,但既不用騷擾表匠工作,又可滿足大眾的好奇心,一廊二鳥。 走廊每個區隔,放置著Grand Seiko腕表或機芯的特色介紹,例如怎樣借鏡遠方的岩手山,利用不同工具製造層次鮮明的Mt. Iwate表盤紋理;又例如,那裡有一台測試機芯走時頻率的儀器,引證品牌機芯的穩定性。未知大家是否知道,六十年代問世的Grand Seiko,其實曾獲得瑞士天文台的官方認證,當時表面還會刻上「CHRONOMETER」的標記。然而Grand Seiko自1998年建立了更嚴格的自家標準之後,已將Chronometer標記剔除,部份9S機芯經特別調校之後,每日走時誤差更只有-2至+4秒,表面會以「SPECIAL」字樣驗明正身。

歷史上首台9S機芯,就是在雫石廠房這裡誕生,這是最新一代的9SA5機芯。
雫石限定

如果有人告訴你在銀座可以買到一枚SBGH283,千萬別相信,因為這是雫石高級時計工房限定發售的款式,內藏9S85高頻機芯,深綠色表面以林木為創作主題,表底的上鍊擺陀更刻有「Shizukuishi Limited」的限定版字樣。當日一起探訪廠房的傳媒團友,即時拍板入手,讓我們好生羨慕。

計時新皇牌

雫石廠房的最後一項行程,可以欣賞品牌去年剛推出的高頻計時表Tentagraph。腕表搭載的9SC5機芯,沿用了9SA5自動機芯的部份特色,配備雙發條鼓和雙衝擊式擒縱系統,再配合高級計時表常見的導柱輪和垂直離合裝置等。

腕表最厲害是擁有三天動力儲備,環顧業界高頻機芯無出其右。另外平常Grand Seiko機芯走時標準需經歷為期17天的測試,Tentagraph再進一步,不足20天機芯別妄想離開測試的木人巷,必須通過-3至+5秒的走時標準才能成功畢業。

Interview with

SACHIE KUDO

Grand Seiko Kodo Constant-Force Tourbillon Watch Assembler and Adjuster

飛輪的幕後推手

很多地方都有一些明星級人物坐鎮,澀谷有忠犬八千公,和光百貨有鐘塔,雫石廠房也有一位表匠Sachie Kudo,看得出品牌積極培育她為廠房的代表人物,因為她是極少數有能力組裝和校正Kodo恆定動力陀飛輪的女表匠。參觀當日,品牌特地請她露面跟我們分享處理Kodo的心得。

Sachie Kudo, Grand Seiko Kodo Constant-Force Tourbillon Watch Assembler and Adjuster

到底Kodo有甚麼過人之處,值得煞有介事點明?其實腕表雛型誕生於2020年,經過兩年精益求精,終於在2022年推出市場,最巴閉的地方,是史上首創同軸安裝陀飛輪和恆定動力裝置,棲身於相同的框架之內,而且內藏的Cal. 9ST1機芯擺頻高達4Hz,成為當時擺頻最高的恆定動力機芯。陀飛輪和恆定動力裝置同軸安放有甚麼好處?當動力傳輸至擺輪途中,毋須多餘的齒輪或零件連接,可更直接了當減低動力流失,確保走時更趨穩定。Grand Seiko過往甚少涉獵超複雜腕表(除了同門Credor),Kodo可說直接跳過半複雜領域的設計,直接登頂成為門下最複雜的腕表,某程度反映了Sachie Kudo的精湛造詣。

男孩對機械著迷並不出奇,為何Sachie Kudo會有近似的喜好,她又從何時愛上腕表?「我上高中的時候,Swatch手表十分流行,我特別看上了一枚鏤通石英表,購買之後便激發了我對機芯的興趣。」跟智慧型腕表或石英表相比,機械表或許沒有太多功能,但這樣想是「咁係因為你悲觀」,Sachie Kudo看到的卻是它另一方面的好處:「機械表可以讓人自然地、準確地了解時間,聆聽著像機械呼吸的滴答聲,無疑是令人著迷的。」

別少覷Sachie Kudo一介女流,她可於2021年獲得日本厚生勞動省頒發「Manufacturing Meister」榮銜,相當難得。「要獲得這榮譽,必須擁有15年工作經驗,並且願意及能夠培訓後輩,將技能傳承下去。獲取證書之後,我更有機會前往岩手縣的學校,教授關於製表業的課程,對我來說是一次十分了不起的經驗。」

我們經常把表匠掛於嘴邊,但嚴格來說,應該稱呼Sachie Kudo為「組裝匠」(assembler)或「校正匠」(adjuster)才對,問到她工作性質跟表匠有何分別,答案是這樣的:「我認為是我能利用作為組裝匠的個人經驗,轉化為培訓新一代員工。」表匠最大的滿足,可能是完成了一枚絕世鉅作;組裝匠或校正匠呢?「就是看到顧客快樂幸福的臉龐。」能夠戴上一枚運作良好的Kodo,當然是表迷最幸福的事。

貴為Grand Seiko目前最複雜的型號,必然極花工夫才能完成組裝,到底事實上要多少時間?「我沒法提供確實的資訊,只能夠說組裝Kodo極需時間,測試過程也應用了全新Grand Seiko標準,歷時足足34天。」

無論是表匠還是組裝匠,皆會視出自自己手筆的複雜腕表如珠如寶,在Sachie Kudo心目中,Kodo的9ST1機芯有甚麼動人的地方?「我覺得Kodo最漂亮的地方是陀飛輪的框架,但對於組裝的要求也十分高,過程十分困難,例如當中有17顆極為細小的螺絲。很慶幸自己能夠參與組裝Kodo,體驗它獨特的運作和聲響。」

最後問到Sachie Kudo喜歡廠房的大自然環境嗎?「組裝匠的眼睛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青山綠水和四季多變的風景,可帶來很療癒的身心。」

由造零件到造打印機,再到Spring Drive重鎮: Seiko Epson

我們參觀完岩手縣盛崗市的雫石高級時計工房之後,第二天車(子彈火車的車)不停蹄前往長野縣的鹽尻市,抵達Seiko Epson的大本營。

甚麼?Epson不是生產打印機的嗎?某程度上你說得沒錯,但另一方面也非完全的對。

Epson前身名為大和工業,創立於1942年,創辦人是服部鐘表店的前僱員,當時公司跟精工集團合作,就是主力生產和組裝腕表零件,問世於1956年的Marvel、1960年誕生的首枚Grand Seiko,以及1969年的Quartz Astron,均從這裡孕育而成,所以品牌強調,製表就是Epson的根源。

只是後來Seiko於1968年發表了世上首台商業用的小型電子打印機EP-101,獲得空前成功,其後更從打印機名字「 EP」延伸出「EPSON」這個品牌,發展至今天全球擁有80多家分公司的Seiko Epson,讓大家產生Epson只造打印機的美麗誤會。

2000年的時候,精工集團進行了大整合,總公司為Seiko Group Corporation,旗下Seiko Instruments主力生產電子儀器、Seiko Time Creation負責創作時鐘及運動計時儀器、Wako和光當然就是主理零售業務,而Seiko Watch Corporation就統領著Grand Seiko、Seiko、Credor等的生產,另外由分公司、亦即是這一站的Seiko Epson負責Spring Drive、GPS、石英機芯。

Seiko Epson的製表心臟地帶名為Shinshu Watch Studio,粗略可劃分為Takumi、Case & Jewelry、Micro Artist和Dial工作坊。大家準備好未?Seiko Epson不看打印機、只看鐘表之旅正式開始。

信州時之匠工房

信州時之匠工房跟雫石廠房一樣,不能進入心臟地帶,只能隔著玻璃遠觀。日本人就是細心體貼,每個部份城外的人進不去,但城內的零件部件可以逃出來呀……他們會在每一個部份的玻璃窗外,擺放相關的零件或工具,又會適時邀請表匠出來講解,隔窗不是騷癢,其實也是一次很資訊性、很具觀賞性的廠房之旅。

表盤:十道工序的雪花

看到Grand Seiko的雪花面(Snow Flake Dial),每個人都會即時流露心心眼一雙。表盤工作坊揭露了每一片雪花面的得來不易,看似簡單的表面,原來經過多達10道工序,先在底板壓上紋理,繼而切割出表盤形狀和電鍍成銀白色,清理鍍層和磨平表面後再裁剪出所需視窗口,最後印上標記刻字及鑲貼時標,一片雪花面才大功告成。參觀當日,我們有幸現場觀賞表匠人手移印標記及刻字的過程,只見他們將矽膠製的印字工具沾上墨水,然後移向表盤之上,輕輕一壓,標記及刻字便立即轉印至表盤,手法極其純熟。

這裡簡介了製作雪花面的大約10道工序,從原本的黃銅物料,變成白茫茫的詩意表盤。
組裝:Spring Drive五日鍊機芯

來到Takumi工作坊窗外,看到了兩枚搭載Spring Drive機芯的作品,一枚是紀念品牌創業140周年的9RA2 SLGA007,另一枚是慶祝GS創立60周年的9RA5 SLGA003。順理成章,內裡的表匠們正在處理這台新一代Spring Drive五日鍊機芯。品牌在一個展示桌上,特別指明每位表匠的工具均屬度身訂造,螺絲批、夾子、毛筆、木筆甚至用來打磨的木材均按照表匠習慣需要微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是永遠的金石良言嗎?

表殼:上鏡臉孔

去到Case & Jewelry工作坊,絕不可錯過品牌自六十年代開始的看家本領——Zaratsu超鏡面拋光,如何造到不鏽鋼有如金光一樣亮麗。工序不是用鏡的……原來表匠會將表殼固定於一個轉盤之內,再拿出一大塊砂紙(不錯真的是砂紙)替腕表拋光,砂紙與表殼的距離和角度,以及接觸的力度,都要絕對的絲毫不差,才能成就平滑如鏡的超亮麗表殼。品牌還特別將打磨前和打磨後的表殼湊在一起作出比較,讓大家了解GS腕表為何物超所值!

從原材料經CNC機器切割而成的表殼成品。
微型藝術:大師級出品

這個Micro Artist Studio像是Seiko Epson製表基地裡的最高殿堂,成立於2000年,由茂木正俊率領逾10位表匠坐鎮,旨在傳承和再發掘最頂級的製表工藝。第一台Grand Seiko Spring Drive八日鍊腕表,又或每日走時誤差只有正負一秒的9R02手上鍊機芯,都是在Micro Artist Studio培育而成,不枉茂木正俊投身Spring Drive研發計劃多年。

日本之聲

採訪當日,茂木正俊先生先端出來的兩枚Credor腕表,正正不約而同配備Spring Drive機芯,一枚是Credor Spring Drive Sonnerie,另一枚是Credor Spring Drive Minute Repeater,別以為這是慣常的大自鳴和三問表,它們的響鬧聲可特別過人,源自日本傳統天籟之音,閉上眼聆聽自鳴表打簧,簡直有如東瀛寺廟誦經時所用的銅罄近在耳邊;一旦三問表啟動報時,又如寂靜世界傳來了風鈴聲,餘音饒表殼。

進化版Spring Drive

Spring Drive源自Seiko Epson,在日本之旅的最後階段,廠方特地安排了一場Spring Drive講座,回顧這台開天闢地的半機械半石英機芯。

Spring Drive計劃源於1977年,精工工程師赤羽好和萌生研發兼備機械和石英機芯優點的念頭,起初並非一帆風順,經歷了三次不同重大修正,1982年製成首枚prototype,1993年進化成次版,1997年才真正造出滿意的第三版,繼而於1999年在巴塞爾表展曝光人前。

簡單來說,Spring Drive由三大核心部分組成,包括機械的發條游絲、石英震盪器和IC合成電路板。當發條游絲所產生的動能,經過傳動齒輪末端線圈時會產生電能,從而啟動石英和IC合成電路板,而石英又會以32,786Hz的高頻向IC電路板指示頻率,最後IC電路板又會按照石英傳來的標準,一旦發現偏差又會利用電磁能產生制停力,確保指針的準繩。

看到以上文字,大家未必能夠心領神會,我們也是,所以廠房體貼地製作了powerpoint介紹和實體模型,示範Spring Drive的操作原理。品牌也將2020年改良版9RA2和9RA5機芯,跟上一代Spring Drive 9R65作出比較,新一代9RA2或9RA5的動力儲備提升至5天,歸功於全新設計的兩個大小不一發條鼓;另外機芯厚度纖薄了14%,現時僅為5mm而已;另外每月的走時誤差,也改良為正負10秒,無負Spring Drive追求精準的目標。

精工之旅上集


參觀完精工兩大廠房重地,想了解更多品牌的歷史與發展,可重溫精工之旅上集,跟著我們一起造訪品牌發源地和博物館。
RELATED ARTICLES